4/21/2010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之旅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之旅

蔡蕙年、蘇愉婷、宗大筠〈東京上野國立國會圖書館國際兒童圖書館〉,頁4-10。
吳宜霈、林芝安〈不一樣的岩村和朗〉,頁11-16。
嚴淑女、陳晉卿〈典藏回憶與童貞的美術館──岩崎知弘美術館介紹〉,頁17-23。
簡文爵、林瑞玉、吳幸娥〈從吉卜力美術館看宮崎駿的童心世界〉,頁24-29。
王蕙瑄、陳玉金〈知識與幸福的饗宴──日本東京童書店〉,頁30-35。
文章來源:《國文天地》第25卷第8期296期,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2010.01.01。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98年度,新開設了一門「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的課程。在網頁上搜尋瀏覽日本兒童文學、文化相關的圖書館、美術館,絕對比不上實際走一趟現場,體會空間的設計規劃和日本式以參觀者為上的貼心服務。於是,我們在課程的延伸之下,2009年7月1日至8日進行了日本參訪探究之旅,在此與各位讀者分享研究的成果。
        此次課程共有四位博士生和八位碩士生修課,根據學生興趣分為五個研究小組。各組研究的重點,簡介如下:
(1) 國立國會圖書館國際兒童圖書館
國際兒童圖書館是日本第一所國立的兒童圖書館專門圖書館,設立於上野公園中的舊帝國圖書館,於2002年5月5日全面開館。
(2) 岩村和朗繪本之丘美術館
岩村和朗(1939~)的繪本之丘美術館位於東京附近的栃木縣馬頭町,是繪本作家岩村和朗親自創建的美術館,並結合附近的農場和牧場,形成結合自然教學的場域。
(3) 岩崎知弘美術館
岩崎知弘(1918-1974)終身以「兒童」為作畫的主題,她的畫作在日本常被選入教科書中,不僅知名度高且受到廣大日本讀者的喜愛。因此,岩崎逝世隔年就有紀念館籌設單位的成立。
(4) 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
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由東京都三鷹巿提供土地與德間書店旗下的吉卜力工作室合作規劃,以展出與吉卜力工作室相關的動畫及美術作品等為主,於2001年10月1日開館,是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親自設計、推動的美術館。
(5) 童書店
此行參訪了東京最聞名的兒童書店,包含位在表參道的複合式兒童書店「蠟筆屋」、銀座的教文館「納尼亞國」。還有,東京神保町的兒童書店「書屋」、二手童書店「三輪書房」,以及位在吉祥寺的社區型書店「奶奶的寶盒」等。
      本課程於2009年6月開設了課程部落格,截至11月底為止,共有師生共同發表的112篇文章,請參考「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網站:http://nttutokyo.blogspot.com/(游珮芸)

4/20/2010

東亞海域與文明交會:港市、貿易、移民、文化傳播


東亞海域與文明交會:
港市、貿易、移民、文化傳播
作者:黃麗生
出版社:海洋大學海洋文化所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ISBN:9789860152111(平)
ISBN:9789860152104 (精)

內容簡介
所謂「東亞」,是指涵蓋東北亞、中國大陸、臺灣、以及東南亞的地理區域。「東亞海域」,即是圍繞在東亞大陸沿岸地區與大小島嶼四周,使這個要素得以作用的承載空間;古來,東亞地區的人們航行其上而彼此互動,乃將「東亞」串連為具有特殊內含與風格的人文地理區域。在此區域中,民族文化多元並存而互有交織。因此,從歷史人文的角度看,「東亞海域」就是東亞文明交會的場域;以此視野來審思東亞文明,不但應關注其多元性和差異性,亦須兼顧其連繫性和共同性。 「東亞海域」所以能成為不同民族文化來往互動的平臺,自與此間人們卓越的航海能力有關;而十五、十六世紀以降,歐人經由東西洋路進入此區,尤使東亞海域的人文互動愈趨活躍複雜。他們航行海上或從事外交、或競逐爭戰、或商貿掠奪、或跨海移民,無不來往於各個港埠之間。大小不一的港口,乃為各類「異鄉人」和「陌生客」的交聚之所與商貿榮興之處,吸引了遠近移民定居繁衍、或經由港市向更遠的內陸開發移殖。而無論是港市發展、商旅往來、移民遷居、以及各民族文化的跨海傳播,其所形構的生活世界及所含具的價值意識,往往即是文明交會的體現,並對新地與原鄉造成程度不一的影響,由而締造了東亞文明多元而互有連結、混合而不失各具特色、差異而猶有共通的辨証特點。這些經由長遠歷史粹鍊的文明內含,對當前全球化潮流方興未艾的時代,或有積極的啟發性。但其具體內涵與深刻意義,仍有待識者與方家,進一步深入探討詮釋。以此學術理解與構想為基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擬以「東亞海域與文明交會」為主題,就港市、商貿、移民、與文化傳播等歷史與當代之相關文化課題為探討重心,於2007年11月1-2日舉辦「2007海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誠邀各方學者與會發表研究所得,進行學術交流,並集結成本書。

目錄

引言
【特載】
東亞海域與文明交會……黃俊傑
海島經濟的優勢與限制……孫震
海洋文化研究的多元特別……陳國棟
【海洋移民與國族交錯】
壹、東北亞的族群與國族交錯:以青島為例……佐佐木衛
貳、由閩入廉復遷臺:合浦新民客家吳文順
      宗族遷移渡海的聚合離散與認同變遷……黃麗生
參、跨海家族移民在地化過程的考察──
      以十九世紀閩粵台古文書為立論依據……陳瑛珣
【國際航貿與海江通路】
肆、清代山東沿海帆船航運……松浦章
伍、輪船入侵與華洋衝突:
      1920年代上半期長江上游航行安全問題……應俊豪
陸、日治時期臺灣的水產輪出入貿易(1901-1940)……王俊昌
【跨海越界的人文遺產與書寫】
柒、東亞的徐福文化傳承與徐福文化圈……修斌、王青
捌、李文馥與其《西行見聞紀略》:
      一個越南儒家看東南亞海島……黃子堅
玖、過客詩人的南洋色彩贅論──以康有為等為例……黃錦樹
【港巿的文化傳播與社群、空間】
拾、建築裝飾文化跨海傳播研究:
      以台灣、星馬地區之建築彩繪瓷版為例……康格溫
拾壹、從海洋文化推動與漁業事項屬性觀點
      探討漁會組織之定位……林谷蓉
拾貮、高雄巿都巿景觀變遷的空間分析……王文誠
索引

東亞文化交涉學會第二屆年會2010「東亞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東亞文化交涉學會第二屆年會2010「東亞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時間:2010年5月7、8日
地點:台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地址:10617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協辦單位: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台灣大學文學院

最近10餘年來東亞地區快速崛起與「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帶動東亞文化的研究風潮。東亞文化的互動交流觸及諸多層面,極具研究之價值。但是通貫整個20世紀,亞洲各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本上傾向於不同程度的「國家中心主義」的研究,較少採取「以東亞為視野」、「從東亞出發思考」的研究論著。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亞洲(尤其是東亞)的興起,以及「全球化」的加速發展,東亞人文社會科學界開始從20世紀「國家中心主義」的研究格局,逐漸轉而以東亞為研究的視野。這種新的研究取向必然具有跨文化的、跨國界的、跨學科的、多語言的多重視野,也必然形成具有多元特質的學術社群。因此,有關東亞文化交涉的研究方法,必須擺脫一國中心或僅限於一個地區文化的孤立研究方法,而從本國與他國或他地區的文化進行互相交涉的多元關係網絡中,產生新的研究取向或方法。愈來愈多的學者將東亞文化視為是由綿延不絕的文化接觸的連鎖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複合體,並通過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各種觀點加以重新剖析,因此,新的東亞文化交流之研究,必然是一種重新審視東亞交涉的各種互動「過程」,而不僅是聚焦於文化交流之「結果」。

基於以上旨趣,本次研討會擬定以下東亞文化交涉的四項子題作為主軸:
1).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自我與他者
此項子題可包括東亞地區中的「自我」與「他者」在文化、經濟、社會與政治領域中互動,形成跨越空間的「東亞文化交流圈」。
2).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
此項子題可包括東亞區域交流中的文化或政治人物的跨國經驗,如出使使節、亡國人物、旅遊經驗等,如何展現其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互相交涉關係。
3).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普世價值與地域特性
此項子題可分析東亞思想中的儒、釋、道乃至近世以來的基督教在東亞的傳播,在其互相交涉過程中所牽動的普世價值與地域特性的互動與緊張關係。
4). 從東亞交流中的媒介物看文化交涉的各種層面
所謂「媒介物」可以是「人」(無論是個人的或集團的),也可以是「物」(如典籍或交易品,乃至船舶等交通手段、交易路線等),或可以是「事」(如涉及到東亞國家的政治事件、戰爭、宗教衝突、歷史教科書等),透過這樣的「媒介物」,可以跨越一國文化觀點而從多國與多角度的視野,達到由「點」到「面」乃至「立體」的多層面現象,進而整合東亞文化之特色。

以上述目標與研究主題為核心,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和臺灣大學文學院將負責主辦「2010東亞文化交涉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東亞地區相關研究學者發表論文,透過東亞學者彼此的交流,探討「東亞文化交涉學」研究的新課題與新方向。

活動網址:http://www.eastasia.ntu.edu.tw/SChInEsA.html

4/13/2010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中日韓三國共同歷史讀本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中日韓三國共同歷史讀本
作者:《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共同編寫委員會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06-01            ISBN書號9787801906465

內容簡介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以中日韓三國為敘述對象,以現有研究為基礎,以三國普通讀者為閱讀對象,以淺顯流暢的文字盡可能全面地介紹中日韓三國在近代走過的歷程,對於三國歷史,尤其是中韓與日本之間侵略與反侵略的歷史進行了全面、客觀公正的介紹。本書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第一,由中日韓三國學者共同撰寫。中日韓三國地域相鄰,不僅在歷史上關係密切,而且近代以來三國幾乎面臨西方列強環逼的相同境遇,不同的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步入列強行列,且對中韓肆行侵略,三國關係進入歷史上的一個黑暗時期。由三國有正義感的學者共同撰寫三國近代發展歷史,在中日韓三國均為首次,這對於加強三國學者的交流與聯繫,在三國傳播正確的歷史知識,樹立共同的歷史觀,具有重要意義與積極的作用。第二,以三國普通讀者為對象,在以往學術研究的基礎上,以淺顯流暢的語言,概要地梳理了三國在近代的發展歷程,以及日本侵略中、韓的事實,以史為鑒,開拓三國未來的發展道路。第三,既全面系統, 不煩,又注意詳細得當,把握要點。本書既把握一些關鍵的歷史事實,針對日本右翼教科書歪曲歷史,掩蓋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史實,進行了充分的揭露,以令人信服的材料,詳實地介紹了近代歷史上日本對中、韓侵略的暴行;同時,又不拘泥于一些所謂的細節,如右翼教科書為歪曲日本軍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進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事實,強調所謂“第一槍”問題,本書則在介紹了盧溝橋事變前後日本軍國主義的種種侵略行徑後,強調指出,盧溝橋事變完全是日本軍國主義有計劃製造的事端,有沒有這第一槍,都改變不了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略中國的事實,進一步說日本軍隊在中國的盧溝橋本身就是侵略中國的行徑;第四,本書在寫作方式及內容編排上力圖改變我們以往的歷史讀本存在的某些教條式說教、形式呆板,嚴肅有餘而活潑不夠,不能引發讀者閱讀興趣的不足。依在寫作方式上,既要求有學術的基礎,以已有的學術研究成果為依據,同時要求文字要淺顯易懂,有一定的可讀性。配合文字的敘述,隨文附加相關圖片,既增加直觀的材料,又可引發讀者的興趣。總之,本書力圖以新穎、活潑、生動的形式,將正確的歷史知識傳播給讀者。

目錄
序 章
第一節 三國的相互關係
三國的關係
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對北韓半島的侵略和通信使
中國的變化與南韓的對應
通過貿易開展的交流活動
欄目1 如何看世界——三國的地圖
欄目2 三國間的漂流民

第二節 三國的國內狀況
一 日本——武士與民眾
二 南韓——兩班與民眾
三 中國——士紳與民眾
欄目1 三國的首都
欄目2 儒家文化與三國

第一章 開港與近代化
概 說

第一節 歐美列強的施壓和三國的對應
一 中國——鴉片戰爭與洋務運動
二 日本——開國與明治維新
三 南韓——門戶開放帶來的矛盾
欄目1 三國的開放港口
欄目2 近代日本的天皇制

第二節 席捲東亞的戰爭
一 三國間的紛爭
二 中日甲午戰爭
三 日俄戰爭
欄目 三國的改革運動家

第三節 三國的改革運動
一 日本——自由民權運動
二 中國——清朝的改革與義和團運動
三 南韓——農民戰爭和獨立協會運動
欄目1 中江兆民——把日本建成民主之國
欄目2 康有為——改革的願望與挫折
欄目3 年農民戰爭的領導人全奉準

第四節 三國的民眾生活和文化
一 南韓的社會變化與民眾
二 中國的社會變化與民眾
三 日本的社會變化與民眾
欄目 東亞近現代史中的漢字

小 結

第二章 日本帝國主義的擴張與中韓兩國的抵抗
概 說

第一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三國關係
一 日本強行合併南韓與北韓人的反抗
二 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
三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成立
四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日本帝國主義
欄目1 台灣人民的抗日武裝鬥爭
欄目2 安重根與伊藤博文
欄目3 日本對南韓是“強佔”還是“合併”?

第二節 日本對北韓的統治
一 憲兵警察統治
二 “文化政治”的真實情況
三 經濟政策與掠奪
四 教育文化政策
欄目1 控制鐵路
欄目2 東洋拓殖會社

第三節 獨立抵抗運動與社會運動
一 三一獨立運動
二 五四運動
三 三國的社會運動
四 關東大地震和在日北韓人、中國人
欄目1 申採浩(1880~1936)——歷史研究和革命運動
欄目2 金子文子(193~1926)——與北韓人共同向天皇制國家鬥爭
欄目3 李大釗——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
欄目4 佈施辰治(1880~1953)——為北韓民眾而鬥爭
欄目5 陳鐵軍——刑場上的婚禮
欄目6 鄭鐘鳴(1896~?)——通過社會運動探索婦女解放之路

第四節 社會和文化的變遷
一 南韓社會與文化的變化
二 中國社會與文化的變動
三 日本的社會與文化
欄目1 西化和女性生活的變遷

小 結

第三章 侵略戰爭和民眾的受害
概 說

第一節 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地區
一 九一八事變
二 “滿洲國”傀儡政權的出籠
三 “滿洲國”的社會和經濟
四 東北人民的反滿抗日鬥爭
欄目1 張寒暉與抗日歌曲“松花江上”
欄目2 上海起義與尹奉吉(1908~1932)

第二節 日本的侵略戰爭
一 中日全面戰爭
二 亞洲太平洋戰爭
三 “大東亞共榮圈”的夢幻
四 總力戰體制
欄目1 昭和天皇的戰爭指導
欄目2 傳單中的戰爭

第三節 日本軍隊對中國民眾的殘暴行為
一 戰場的民眾和難民
二 南京大屠殺
三 無差別轟炸、三光作戰和製造無人區
四 細菌戰、毒氣戰和人體實驗
五 日本軍隊的性暴力
欄目1 鳳儀萍——強制勞工的證言
欄目2 原日本兵的證言

第四節 北韓的戰爭基地化和民眾的受害
一 皇民化政策
二 戰時體制下的軍需工業
三 戰爭物資動員
四 人力動員
五 被日軍強迫充當慰安婦的北韓女性
欄目1 親日派與漢奸
欄目2 用畫來為“慰安婦”申冤的姜德京奶奶

第五節 日本民眾的加害和被害
一 戰時總動員與民眾對戰爭的支援
二 民眾的生活與反抗
三 東京大轟炸與城市的空襲
四 沖繩戰
五 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
欄目1 特攻隊員和青年學生
欄目2 日本的總力戰與女性

第六節 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
一 中國的抗日戰爭
二 北韓人的抵抗與建國準備
三 日本佔領下的東南亞民眾的抵抗
四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日本的投降
欄目1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欄目2 日本兵反戰同盟

小 結

第四章 戰後的東亞
概 說

第一節 三國新的出發點
一 日本的戰敗及戰後改革
二 北韓半島的解放與分裂
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欄目1 兩面的麥克阿瑟
欄目2 遙遠的故國

第二節 對日本“歷史清算”的質疑
一 東京審判
二 舊金山和約與賠償、補償問題
三 殖民地統治及戰爭遺留的社會問題
欄目1 其他的戰犯審判
欄目2 戰後補償的國際比較

第三節 東亞的分裂與邦交正常化
一 東亞的冷戰與北韓戰爭
二 日韓建交
三 中日邦交正常化
四 中韓邦交的建立
欄目1 在日北韓人爭取權利的的鬥爭
欄目2 中國歸還者聯絡會

小 結

終章 為了東亞和平的未來
概說 世紀東亞和平課題
一 被遺留的個人賠償問題
二 日軍“慰安婦”問題和女性人權運動
三 歷史教科書問題
四 靖國神社問題
欄目1 家永三郎教科書訴訟
欄目2 博物館展示的戰爭
欄目3 民間女性國際戰犯法庭
五 東亞三國青少年的文化交流
六 反戰和平運動與市民運動
七 為了東亞的和解與和平

後記
三國編寫者名單
圖片資料提供者名單

整理員:盧怡如

4/09/2010

第五屆東亞研究生國際研討會暨比較教育經典閱讀學術論壇

第五屆東亞研究生國際研討會暨
比較教育經典閱讀學術論壇



舉辦日期:99年5月1日(六)
舉辦地點: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國際會議廳
主辦單位: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

活動內容:
1.專題演講
2.比較教育經典閱讀
3.論文發表
4.青年論壇


徵文子題:
1.國際教育與比較教育學術發展之最新動態與理論分析
2.各國教育制度與措施之現況與發展
3.國內之教育改革現況、困境與解決之道
4.各教育階段之國際交流、國際化政策
5.與比較教育經典文獻的對話

活動網址:http://163.22.14.152/cedncnu/main.php?site_id=0

整理員:盧怡如

4/07/2010

道與禪-中日園林比較~林谷芳先生主講

道與禪-中日園林比較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園林文學與美學課程專題演講

講者:林谷芳先生  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
時間:4月13日週二,15:30-18:2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室104

整理員:盧怡如

4/01/2010

邱淑婷"中日韓電影 ---歷史、社會、文化"(更新書目)


中日韓電影--- 歷史、社會、文化
作者: 邱淑婷
出版社: 香港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0         ISBN: 9789888028153
 
內容簡介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中日韓電影」 逐漸成為一個舉世矚目的 「標籤」。偶然,它又會換上「東亞電影」的外衣,馳騁於五湖四海。這個不成文的「共同體」 已成為探討東亞歷史、文化和社會現狀的重要素材。中日韓電影是各地文化的一面鏡子,反映著當地人民有別於他人的歷史記憶和感情印記。有見及此,本書希望透過深入的研究及辯證,探討中日韓電影各自的本土特質。特別是通過分析各地電影人對暴力、愛情、兩性和世代交替這四項備受關注的議題所作出的不同詮釋,窺探他們在殖民、去殖民與現代化等方面的歷史經驗,從而發掘出一種能夠真正欣賞中日韓電影的跨時代、跨國界及跨學科的宏觀視野。本書適合所有對中日韓電影、歷史、社會和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也誠意推薦給東亞研究、文化研究及電影研究的專家。

本書於選題取材、鋪陳分析及引證立論方面,皆別具心思和見解獨特,既利用註解來豐富內容,也列舉準確與最新的事實,可見作者對東亞的語言、社會、經濟、歷史及電影,皆有深入的了解。作者分析問題十分有趣,交代政治、歷史、社會、經濟及電影諸背景異常詳盡。文中舉證繁多,引用了不少東方與西方的流行理論,創見亦多,加上文筆流暢,結論有說服力,所以令讀者留下印象。
── 舒明,《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作者

作者簡介
邱淑婷:2003年取得日本東京大學表象文化論博士學位。
曾任教於韓國國立藝術大學電影研究系。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副教授。
著有 Japanese and Hong Kong Film Industries: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s of East Asian film networks (2009) 及 "A Study of the 'Asia' Presented in Japanese Cinema" (Development in Asia: Interdisciplinary, post-neoliberal, and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s, 2008) 等多篇學術論文。並獲頒2008年度香港中文大學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

目錄

第一部分:暴力
1.回歸後港產動作片的本土意識
2.韓國愛情電影的悲情文化

第二部分:愛情
1.情死電影與當代日本社會
2.韓國愛情電影的創傷與慰藉

第三部分:兩性
1.父親在台灣電影的意義
2.宮崎駿電影的父權與女權

第四部分:新明代。舊思想
1.經濟發展與中國城巿電影
2.”花樣奇緣”呈現的日本人精神面貌

附錄:電影片目
片名索引
人名索引
其他索引

整理員:盧怡如

李喜所、李來容,〈清末留日學生〝取締規則〞事件再解讀〉

李喜所、李來容,〈清末留日學生〝取締規則〞事件再解讀〉

文章來源:《近代史研究》第17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9.06,頁20-30。
作者簡介:李喜所: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李來容: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日本因西化早於中國,而在20世紀初成為中國人就近學習西方文化的最佳場域。日本對於中國的影響也愈加深刻。然而,在語言、文化差異下所造成的誤解,偏又加入當時複雜的民族仇恨情緒,激起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發起多次的抗爭運動。其中1905年日本政府為了改善教育環境,頒布〝取締規則〞而發起的群體抗議活動為一典型之例,影響也大。本文即在討論此次的抗議活動始末,認為其雖為中國留學生愛國情操的展現,但卻是源於留學生對日文及日本文化的不求甚解,對日本政府頒布的〝取締規則〞的文字有所誤解,而曲解日本政府的原意所導致的。從中反省愛國情操、民族情感所激起的社會運動,常是失去理性的層面。然而,唯有回歸理性,才能釐清事實,解決問題。

摘要
1905年中國留日學生因日本政府頒布〝取締規則〞而發起的群體抗議活動,無疑是民族精神和愛國激情的張揚。但是,就〝取締規則〞本身來講,從出台緣由、性質到具體內容,實屬正常的教育整頓,旨在進一步規範日本的留學教育。留日學生因日俄戰爭中國所遭受的民族恥辱,以及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種種不公平待遇,積之日久形成強烈的反日民族情緒,以〝取締規則〞為導火線,一觸即發,從而將教育問題演變成一場激進的政治反抗運動。事實上,留日學生也在〝蠻幹〞的過程中逐漸反省,回歸理性。這對留日學生日後的政治追求和社會活動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大綱
一、 規程出台與學界的初步反應
二、 誤解與誤讀
三、 從激進到反省
四、 餘論

整理員:盧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