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2010

葉碧苓,〈臺北帝國大學與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之比較(19261945)〉

葉碧苓,〈臺北帝國大學與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之比較(19261945)〉

文章來源:《臺灣史研究》第十六卷第三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民國98年9月,頁87-132。

作者簡介: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亞東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在東亞歷史的洪流中,曾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與朝鮮,即使對日本的恩怨情仇夾雜於民族情緒之中,但日本的影響性亦是難以抹滅的。此文即在探討日本對兩處近代史學發展的影響;藉由兩處的比較,研究日本在殖民時代,於臺灣及朝鮮各設立的大學史學科的情形及其影響。並藉此使臺灣、朝鮮及日本對彼此有更多的「理解」,或可為「歷史和解」的一小環。文中首先說明日本本身史學科的學術發展,及政治對學術的介入;再回顧相關的文獻研究。然後由課程的沿革、師資及學生修讀情形等3個層面,分析、比較臺灣及朝鮮的史學科發展狀況。結論中指出,朝鮮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的發展成果,不僅是原有的日本師資於戰後繼續在朝鮮史學領域深耕;其亦培養為數不少的朝鮮史的朝鮮籍學者,且成果豐碩。朝鮮大學歷史系的3分科制度亦是日本殖民時代的產物。但1960年代起,包括白永瑞等主張由「東亞」的角度重新詮釋史學,朝鮮學者開始以「民族史觀」、批判「殖民地史觀」等,重新檢視朝鮮的史學研究。反觀臺灣,原有的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中,臺灣史的研究比例已偏低,戰後回國的日本學者亦未再持續研究臺灣史;該時期亦無正規培養出長期投入臺灣史的臺籍學者。後又因政治變遷,中國史研究成為主流,臺灣史的發展直至1990年代始受重視。此為臺灣與朝鮮史學發展上的一大差異。


摘要
        日本殖民統治臺灣與朝鮮之後,分別在臺灣設立臺北帝國大學、在朝鮮成立京城帝國大學,兩個殖民地大學皆設有史學科。日本大學史學科國史學、東洋史學、西洋史學三個分科的型態,移植至殖民地後產生了些微變化,殖民地臺灣的臺北帝國大學改西洋史學為「南洋史學」;殖民地朝鮮的京城帝國大學則以「朝鮮史學」取代西洋史學。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南洋史學講座曾先後開設南洋史概說、荷蘭語、西班牙語、日本與南洋各國的歷史關係、歐洲人的南洋發展、臺灣史,以及南洋史專書講讀等課程。17年間(1928-1945),先後有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箭內健次等人任教。培養學生約62名,但僅有柯設階、張樑標2名臺籍學生,惟兩人並未持續從事臺灣史、南洋史相關研究。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設有朝鮮史學2講座,曾先後開設朝鮮史學史、朝鮮歷史地理、新羅王朝史、高麗時代史、李氏朝鮮時代史,以及朝鮮史專書講讀等課程。19年間(1926-1945),先後有今西龍、小田省吾、藤田亮策、末松保和等人任教。培養學生約121名,其中朝鮮籍40名,大約占1/3,其中有多人持續從事朝鮮史相關研究,且成果豐碩。要之,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的講座設置、師資聘任、學生數皆少於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戰後,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留下來的荷、西時期臺灣史轉為中國史研究的附庸,南洋史研究則幾乎完全消失,臺灣大學歷史系轉以中國研究為主;反觀韓國史學則是承繼戰前3分科之遺緒,韓國史、韓中關係乃至於中國史研究量多質高。

大綱
一、 前言
二、 相關研究回顧
三、 課程研革
四、 師資
五、 學生修讀情形
六、 結論


整理員:盧怡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