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訊】朝鮮戰爭結束以後,美國和日本建立起了同盟關係。事實上,日本一直延續了在1947年以前就開始的民主化改革,堅持和平主義,也沒有建立大規模的軍隊。由于在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和日本少有往來,所以沒有認識到日本人是多麽堅决地與軍國主義决絕。
日本東京經濟大學教授周牧之與美國著名東亞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對談,深入探討中美日三國半個世紀的恩怨糾纏。
美日與東亞共同體
周牧之:鳩山政權的第二個外交新說法是標榜要推進東亞共同體的構建。冷戰結束之後,日本在外交和國防上對美國的從屬性不僅沒有减少,反而越演越烈。究其原因是日本與周邊國家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和解、信任和友好關係。因此日本想與美國確立對等關係,首先當然必須真正搞好與東亞各國的關係,由此就不難理解鳩山的這個東亞共同體構想。但是如何處理東亞共同體與美國的關係,即便在民主黨政權內部似乎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說法。鳩山說:該構想「沒有排除(美國)的打算」,而外相岡田克却明確表示:「現在的構想沒有包括美國在內」。你是怎麽看待這個東亞共同體構想的?
傅高義:在過去50多年里日本第一次實現了全面的政權更替。日本民主黨沒有執政經驗,他們自身的觀點還沒有達成統一。如果民主黨2010年夏天贏得參議院的選舉,幷且鞏固政權,進而推出統一的政策,那麽我們將清楚地知道他們未來的計劃。他們也會有機會重新審視當前的政策幷提出應對新時期更好的想法。
周牧之:1990年代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倡導東亞經濟共同體,最早提出東亞經濟統合。但是由于美國的反對和日本對美國的顧忌,這一倡議幷沒有得以實現。此後在東盟(ASEAN)十國加上中日韓的10+3框架下東亞的協作機制正在逐步形成。中國政府一直支持由東盟主導的東亞共同體的形成機制,而日本這一次的東亞共同體構想中加進了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其真意何在?在共同體形成的起步階段,國家越多,文化背景越複雜,困難就會越大。爲什麽放著有效的機制不去强化,反而要一下擴大十幾億人口進來?
傅高義:日本想要在亞洲扮演更重要角色的願望是可以理解的。由奧巴馬領導的美國政府現在正致力于强化美國在亞洲地區所擔當的角色,這自然包括參與重要的探討。奧巴馬政府理解新的日本政府需要時間來發展新的政策,美國有這個耐心,也理解他們需要時間。
周牧之:在中日關係最緊張的2005年,我與有志的同仁一起發起成立了「北京─東京論壇」,試圖爲改善中日關係提供一個新的平台。幾年的討論下來我有兩點感想,一是雙方都沒有人能够大膽的提出關于共同體的具體目標和步驟,這一次的鳩山東亞共同體構想也有同樣問題,就是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和時間表。第二個感想是中國的年輕人非常關心中日問題,而日本的年輕人相對比較冷淡。
2007年我們把該論壇的亞洲未來的分會搬到了北京大學的世紀大講堂,與學生們進行互動。那一天會場爆滿,學生踴躍提問,問題的質量也非常高,雙方嘉賓都因爲與中國青年進行零距離高質量討論而興奮。但是第二年當我們把討論搬到東京大學舉辦時,却發現會場稀稀拉拉的沒有多少人,提問既不踴躍也沒什麽質量。日本年輕人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日關係、亞洲的未來的這種漠不關心才真正令人擔憂。
來源:新華網
資料來源:http://www.takungpao.com/news/10/01/31/auto-1207239.htm
資料擷取時間:2010/02/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