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2010

第一屆全國大學院校日本研究中心聯合年會暨2010東亞區域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一屆全國大學院校日本研究中心聯合年會暨2010東亞區域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時間:中華民國99年11月25~26日(星期四~五)
會議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校區(地址: 106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會場A).進修推廣學部大樓303室(會場B).進修推廣學部大樓305室(會場C)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財團法人日本交流協會、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
協辦單位:中華民國當代日本研究學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贊助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承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日本交流協會及日本國際交流基金自去(2009)年起,積極鼓勵臺灣各主要大學成立日本研究中心,作為臺灣與日本學術交流的平台,以增進台日兩國間之相互理解。去年9月24日,國立政治大學在日本交流協會及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協助下,成立臺灣首座具有獨特性的當代日本研究中心。其次,國立中興大學於今年6月13日,成立日本總合研究中心,並且與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共同成立日本研究中部聯盟,而緊接著國立中山大學亦於同月21日,在該校成立南部唯一的日本研究中心。
今年3月7日,在立法院王院長金平親臨主持下,「當代日本研究學會」於政大當代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作為整合臺灣各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之平台。「當代日本研究學會」成立後,為積極推動日本研究,決定在今年11月25-26日舉行第一屆臺灣日本研究年會,在本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主任蔡昌言教授積極奔走下,本校爭取到第一屆日本研究年會主辦權。同時,在年會舉行當天,本校亦將成立日本研究中心,以整合校內原有日本研究師資與資源,並確立本校積極推動日本研究的決心。
本次首屆年會學術研討會之舉辦,象徵我國的日本研究整合工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本次研討會不但可提供我國日本研究學者齊聚一堂,針對日本的政治、經濟、外交、安保、以及社會等特定議題進行研討之定期論壇,並且有機會與日本學者共同建構台日學術研究社群,創造跨國研究的新契機。此外,預期本次年會之舉辦,將可增強日語學程的學生對日本政經社會等議題之興趣,並加入社會科學領域的日本研究社群,以帶動與日本相關之區域研究、人文社會、政治政濟等學門的研究風氣,提升理論基礎,學以致用;更可藉此兼顧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觀察,釐清臺、日關係與角色定位,掌握世界局勢脈動。
詳情請見以下網址:http://www.ntnu.edu.tw/jrc/EARD/index.php?Select=1

第二屆東亞人文學論壇

第二屆東亞人文學論壇
時間:2010年12月10日、11日(星期五、星期六)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主辦: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會議緣起及宗旨:
東亞興起之後,文化議題日趨重要,各國學術交流亦漸密切,如何廣交英傑之士以弘道,善取他山之石以攻錯,亦日漸為有識者所關心,咸以為長期且固定之互動,為今後各校之所需。故本校及韓國漢陽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天津南開大學四地五校文學院院長,在2009年初步達成共識,創設長期性多方互訪之「東亞人文學論壇」,俾使各地之研究人員及成果,可以更廣更深且更長久地相互切磋。同年12月,在首爾漢陽大學簽訂五方共同協議書,正式成立「東亞人文學論壇」,並舉辦首屆會議,主題為「自然、生態與人文學」,結果圓滿成功。今年輪由本院主辦,會議主題定為「性、性別與人文學」,乃與個體生命、宇宙生命息息相關的主題。參加者之專長包含文學、語言、歷史、哲學、藝術各領域,將發揮跨領域學習之效果。
詳情請見以下網址:http://liberal.ntu.edu.tw/04/conference3.htm

「被創造的傳統」與台灣・中國 --「日本文學」的詛咒

【「被創造的傳統」與台灣・中國 --「日本文學」的詛咒】
演講日期:2010/11/17
演講時間:14:00 至 17:00 交通大學人社二館106A室
演講人:笹沼俊暁‧東海大學日文系助理教授

笹沼俊曉(SASANUMA TOSHIAKI),日本筑波大學文藝言語研究科博士,曾擔任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目前為東海大學日文系助理教授,學術專長為日本近代文學、思想史研究。笹沼教授在台灣工作生活多年,積極學習中文與台灣文化,對於台灣社會與日本文化的連帶關係有獨特深刻的觀察。
詳情請見以下網址:http://www.srcs.nctu.edu.tw/cecs/

2010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新崎盛暉

2010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新崎盛暉
在 沖繩與日本本土,新崎盛暉是學術思想界公認沖繩當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者與沖繩現代史研究權威,曾兩度擔任沖繩大學校長,現為沖繩大學名譽教授。新 崎教授畢生致力於立足實踐之上的歷史撰述,至今專著超過十餘本,編著四十餘本。他自1960年代即開始積極參與沖繩市民運動,其努力與貢獻獲得日本和平學 會和平賞的肯定,被譽為「言論活動四十年的民眾伴跑者」。他的思想能量來自於不斷面對「不解決不行的實踐問題」,在具體的狀況下不斷反思和平問題的根本所 在。本次講座希望透過新崎先生四十年來具體參與、觀察沖繩歷史的經驗與論述累積,使我們有機會進入沖繩現代歷史,反思自身在此結構下應思考的問題。
演講資訊:

〈半世紀以來沖繩思想史問題意識的轉折〉
時間:2010年11月24日,下午2:00—5:00
地點:交通大學人社二館,交大人文電影館
主持人:劉紀蕙(交大社文所教授)
回應人:孫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交大社文所客座教授)

〈東亞脈絡下的沖繩問題〉
時間:2010年11月25日,下午2:00—5:00
地點:清華大學月涵堂(台北市金華街110號)
與談人:新崎盛暉(沖繩大學名譽教授,前沖繩大學校長)
白永瑞(韓國《創作與批評》主編,延世大學國學院院長)
賀照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台社成員)
朱惠足(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陳光興(交大社文所教授,台社成員)
主持人:孫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交大社文所客座教授)

〈沖繩在當代東亞的角色〉
「冷戰的歷史文化--東亞批判刊物會議」基調演講
時間:2010年11月27日,上午10:00—12:30
地點:金門大學 圖資大樓黃進益會議廳
主持人:孫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交大社文所客座教授)
主辦單位: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合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跨校學程、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
贊助單位:行政院國科會
詳情請見以下網址:http://apcs.nctu.edu.tw/page1.aspx?no=253708

11/14/2010

冷戰的歷史文化--東亞批判刊物會議


冷戰的歷史文化--東亞批判刊物會議
會議日期:2010年11月26-28日
會議地點:金門大學圖資大樓黃進益會議廳,金門,台灣
主辦: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金門縣政府、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慢漫民宿、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跨校學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協同:《창작과비평》(創作與批評)(首爾)、《けーし風》(返風)(沖繩)、《现代思想》(東京)、《IMPACTION》(東京)、《台灣社會研究》(台北)、《熱風學術》(上海)、《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新竹)

                    2006年六月,《創作與批評》成立40週年時在首爾召開了東亞批判性雜誌的會議,創造了東亞批判刊物之間擴大交流的機會。持續這個互動的空間與契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計畫於該刊出版20週年之際,於2008年五月再次召開會議,深化東亞刊物之間的連帶,在思想上相互分享各地面對東亞和解所面臨困境的分析與看法。2010年十一月,東亞批判刊物會議嘗試以共同合作方式,以冷戰的歷史文化為題,在二次戰後的冷戰前線金門召開。
        歷經八年代末期全球冷戰結構的鬆動,東亞地區內部交流逐步展開,至今國內問題與區域問題已經息息相關,於是重建區域性政經體系的呼聲不斷出現。然而,走向東亞統合的前提在於內部與區域性的和解,其間因為多重的歷史因素困難重重,如何面對共同區域歷史經驗,或許是走向和解的方式之一。
          在過去兩次會議中我們發現到,在和解過程遇到的諸多路障中,台海兩岸問題、南北韓問題、琉球(沖繩)問題是東亞地區三大焦點爭議,而這些所謂爭議區域都處於冷戰歷史的核心位置。我們再次將此次會議定位為東亞刊物相互教育的契機,期待身處各地的編輯同仁能夠對其「內部」問題提出分析,彼此告知冷戰在歷史過程中所形成難以退去的文化狀態,同時我們期待參與的同仁能夠進一步對「外部」的上述三大區域,就其內部的理解進行參照。我們認為這樣的工作是極為重要的,其目的不在於快速地形成共識,統一見解,而是開始充分理解各地認知上的差異,打開以自我為中心在理解上所造成的侷限,從差異中尋求整體區域性的視野。
            由於會議將在金門本島舉行,我們將邀請在金門當地進行各種思想與組織工作的朋友們加入會議,發表他們對於金門作為戰區而後非戰化之後所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的看法。除此之外的重要特色是,此次會議將嘗試放映各地相關會議主題之紀錄片,透過影像進入歷史,引發討論。會議的進行順序基本上有四個部份,第一個部份將討論軍事化對於當地住民所帶來的身體與精神效應,分析焦點擺在沖繩軍事基地的長期問題;第二個部份將從歷史與文化效應的議題為中心,討論戰後金門地區的軍事化與去軍事化的格局;第三個部份以日本本島與中國大陸為對象,廣泛的對冷戰時期所造成的民族問題與左翼文化進行討論;第四個部份以韓戰六十週年歷史為討論主軸,以未來區域和平具體推進方向為分析焦點。
        這次會議是對於《創作與批評》提出作為連帶的東亞之後的再次呼應,我們希望參與的朋友能夠發揮各地刊物所處實踐網路中的積極作用,成為邁向區域性的和解與和平的思想媒介。

          詳情請見以下網址:http://apcs.nctu.edu.tw/page1.aspx?no=252917

11/09/2010

東亞考古學的再思――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

東亞考古學的再思――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0-12-01(三)~2010-12-02(四)
會議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704室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報名網址:http://dahcr.ihp.sinica.edu.tw/conference/symposium_kcchang
聯絡電話:(02)27829555#386 張雪樺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本院前副院長、院士,本所前兼任研究員張光直先生,一九三一年四月十五日在北京出生,原籍臺灣省臺北縣的板橋,十五歲返台,一九五四年台大考古人類學系畢業,一九六Ο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耶魯、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為國際知名的考古學權威。

張光直院士於一九九四年,受中研院李遠哲院長聘請,回國擔任中研院副院長,並催生臺灣史研究所。先生的研究範圍,從早期的臺灣考古調查發掘、東南亞民族學研究、中國史前考古與文明起源研究、聚落考古學,到商代早期文明的探索,巫術與藝術儀式闡發,以及中外古代文明的比較,與泛太平洋文化底層的研究,都有傳世的重要著作與卓越的學術貢獻。本所考古學門多人受教其門或受其啟發,其研究範疇廣及新、舊世界,學術交游門生故舊涵蓋台、中、日、韓、歐美、東南亞,影響力遍及人文科學的許多層面。

張先生於200113過世至今將滿十年。為紀念與弘揚 先生的學術成就,本所訂於2010121122舉辦『東亞考古學的再思――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邀請兩岸三地及歐美地區學者與會,希望就先生所研究的一些議題進行新的思考與探討。會議討論主題包含: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中國考古學;商文明研究;臺灣及東南亞考古學、民族學;區域考古學;薩滿、藝術與儀式研究;及其他考古學研究等。

【演講】「十六世紀日本的都市圖――與宋代都市圖的關係」


【演講】「十六世紀日本的都市圖――與宋代都市圖的關係」
時間:99年11月25日(星期四)下午2:00—4:00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二樓會議室
主講:佐藤康宏教授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備註:本演講採自由入席,不需事先報名,無任何身分限制,歡迎系所師生參加。若需演講參加證明者,請當天向主辦單位索取,網站上亦提供相關訊息與資料可供參考,歡迎各位踴躍參與!
 
詳情請見以下網址:
http://www.ihp.sinica.edu.tw/
 

朱舜水與東亞文明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朱舜水與東亞文明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日期:2010年11月5日(星期五)~11月6日(星期六)
地點: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

  國際化已為21世紀學術交流必須邁進之趨勢,近年來「東亞學」各領域的研究更成為海內外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朱舜水的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背景,可追溯至十九世紀末期,其研究成果涉及儒教、思想、歷史、政治、宗教、學藝等文化交流的諸多領域,且日本所藏之朱舜水相關漢學研究資料更是值得海內外學者重視和參考。
  自最早的朱舜水全集《明朱徵君集》(1684)在日本加賀藩(今石川縣)刊刻之後,日本學術界開始關注朱舜水研究,迄今其全集在日本、中國大陸及台灣發行的版本達十種之多,台灣亦相繼出版了《朱舜水集補遺》(臺北:學生書局,199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提供學術界更新的研究資訊,其相關研究論文至今已逾三百餘篇,歐美各大學也出現若干以朱舜水為主題的博士論文。大陸自1982年日本朱舜水先生紀念會、中日文化交流協會共同紀念朱舜水逝世300週年之後開始注意朱舜水在日本的事蹟,其出身地浙江餘姚市產官學界曾於1995年、2000年、2008年舉辦過三次「舜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與會,多角度探討了朱舜水的學術思想主張之相關問題。
  雖然朱舜水研究在國外蓬勃發展,但其身為明朝異地遺民、越境的文化傳播者及對東亞文明發展的影響等問題,仍鮮有深入探討,且國內尚未以朱舜水為主題舉辦過國際學術會議。有鑒於此,本研討會擬邀請台灣、中國大陸、日本、美國等地鑽研朱舜水之專家學者,在台北舉行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目的在紀念朱子誕辰880週年,同時促進國內學者對「舜水學」研究成果之認識,進而深化國內學者在日本水戶學及德川思想史研究之水平。此外,期望藉此次會議,促進國際學術交流,使國外學界對台灣學術界研究「東亞學」之現況能有更深入之瞭解。

詳情請見以下網址:
http://www.japan.ntu.edu.tw/conference/web20100729.php

10/13/2010

東亞海域與臺灣-慶祝曹永和院士九十壽誕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回眸曹永和」特展

東亞海域與臺灣-慶祝曹永和院士九十壽誕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回眸曹永和」特展


  為促進海洋史與臺灣史研究,並祝賀曹永和院士九十大壽,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以及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擬於2010年10月27-28日(週三、四),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共同舉辦「東亞海域與臺灣-慶祝曹永和院士九十壽誕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回眸曹永和』特展 」。
  曹永和院士以中學學歷,勤奮自學。自1947年起,進入臺大圖書館服務達38年;1984年後,任教臺大歷史系,迄今滿26年。期間參與中央研究院的海洋史研究計畫,並推動臺灣史研究所的成立,貢獻卓著。代表作《臺灣早期歷史研究》、《中國海洋史研究論集》與《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等論著,影響深遠。而其提出的「臺灣島史」概念,更廣受重視。曾獲得吳三連人文社會科學獎、臺灣文獻終身貢獻獎、行政院文化獎章,與荷蘭皇家勳章等國內外學術榮譽。1998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2009年獲頒臺灣大學榮譽博士。
  今年十月,適逢曹院士九十大壽,特以東亞海域與臺灣為主題,邀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代表學者發表演講及論文,並策劃展出曹院士的珍貴手稿及圖像史料,以資祝賀。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會議時間:99年10月27日至28日(週三至週四)
會議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報名方式:將於10月中旬開放報名

詳情請見以下網址: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09news/ourlecture_101001.html

10/05/2010

【演講】作為規範的『通俗』-從清代東亞漢文圈的『通事書』談起



【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系列演講
作為規範的『通俗』—從清代東亞漢文圈的『通事書』談起

講者:木津祐子(京都大學文學部人文學科准教授)
時間:99年10月25日(星期一)下午3:00—5:00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大樓文物圖象研究室(研118室)

中研院史語所【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移動的桃花源】主題計畫主辦 http://proj3.sinica.edu.tw/~eaart/
備註:本演講採自由入席,不需事先報名,且無任何身分限制,歡迎對此議題有興趣之人士踴躍參加。若需演講參加證明者,請當天向主辦單位索取。

9/16/2010

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

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研究計畫
總計畫主持人:黃俊傑教授
計畫網址:http://www.eastasia.ntu.edu.tw/

「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是本校「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的四項創始研究計畫之一,自2006年開始執行。本計畫有其長遠之研究背景:1998年,本校歷史學系黃俊傑教授在當時陳維昭校長及李嗣涔教務長大力支持下,規劃、主持由本校所資助之《中國文化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計畫》(1998-2000),整合本校文、法兩學院教師近二十人,進行共同研究,獲得良好成果。其後,黃俊傑教授又負責主持教育部所推動「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畫」項目之一:《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計畫》(2000-2004),結合校內、外學者專家進行研究,此計畫且為其中唯一的人文領域計畫。2002年起,以上述兩計畫為基礎,該研究團隊又執行本校由教育部資助「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而設置之「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研究計畫(2002-2005)。
經由前述三項計畫之努力,終得累積豐碩之成果,陸續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印行,共出版專書七十餘種,依性質分為《東亞文明研究叢書》、《東亞文明研究資料叢刊》、《東亞文明研究書目叢刊》等三大系列。
「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建立在自1998年以來各階段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以東亞為研究之視野,以經典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為研究之脈絡,既宏觀東西文化交流,又聚焦東亞各地文化之互動,並在上述脈絡中探討經典與價值理念之變遷及其展望。本計畫之研究目標,希望在二十一世紀文明對話新時代中,深入發掘東亞文化的核心價值,在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上推陳出新,開創新局。

9/08/2010

「東亞的思想與文化—以越南為核心」國際學術研討會


「東亞的思想與文化—以越南為核心」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日期、地點:
2010.09.29    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館第1、2會議室
2010.10.1-2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系館1F學術演講廳、3F視聽教室

會議主題:1.海洋文化;2.越南儒學;3.東亞思想;4.越南文化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中研院前瞻計畫、越南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補助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中研院前瞻計畫、
     國立成功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詳情請見以下網址:
http://www.chinese.ncku.edu.tw/main.php

7/18/2010

東亞天人交通的禮樂藝能:以日本神樂為例

【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第十一至十七世紀間中日韓三地的藝文互動】
系列演講

主講人:三須祐介(日本廣島經濟大學經濟學部准教授)
講 題:東亞天人交通的禮樂藝能:以日本神樂為例
時 間:2010年7月26日(星期一)下午2:00-4:00
地 點:本所文物圖象研究室(研118室)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移動的桃花源】主題計畫 主辦

備 註:本演講採自由入席,不需事先報名,無任何身分限制,歡迎系所師生參加。若需演講參加證明者,請當天向主辦單位索取,網站上亦提供相關訊息與資料可供參考,歡迎各位踴躍參與!

詳情請見以下網址:
http://www.ihp.sinica.edu.tw/

5/30/2010

「大好山:東亞靈山信仰與神聖空間」學術研習營

「大好山:東亞靈山信仰與神聖空間」學術研習營

會議時間:2010年6月25 - 27日
會議地點:中研院人文館第一會議廳暨法鼓佛教學院

報名資訊:採網路報名制。除法鼓佛教學院及中華佛學研究所錄取之學員外,預定招收30名學員。詳細資訊請參見法鼓佛教學院首頁(http://www.ddbc.edu.tw/zh/)及中研院文哲所首頁。
報名方式:一律採網路報名。請登入法鼓佛教學院首頁(http://www.ddbc.edu.tw/zh/
報名期限:即日起至6月6日截止招生,6月10日公布正取學員名單。非法鼓佛教學院及中華佛學研究所錄取之學員,需於6月17日前完成研習費用繳交程序,始算完成報名,未於期限內完成以上程序者,視同放棄資格。

學員資格與招收學生人數︰
(一)學員資格:除法鼓佛教學院及中華佛學研究所錄取之學員外,招收國內各大專院校人文社會相關科系,有志從事文學與宗教相關領域研究之碩士(含)以上學生。
(二)中研院文哲所招生人數:正取30名。
(三)學員篩選方式:報名截止後,若人數超過30名,將依據學員填寫之報名表內容,以是否符合本次活動主題為準擇選。

研習費用:
食、宿及參訪費用均由中研院文哲所及法鼓佛教學院、中華佛學研究所負擔。除法鼓佛教學院及中華佛學研究所錄取之學員外,其餘學員需酌收300元研習費用。

其他注意事項:
活動期間所有學員需一同居住於法鼓山園區內。
需繳費之正取學員請登入法鼓佛教學院首頁(http://www.ddbc.edu.tw/zh/),填寫保險資料並進行繳費。
詳細資訊請參見法鼓佛教學院首頁(http://www.ddbc.edu.tw/zh/)。

5/19/2010

移動的桃花源-第十世紀至十六世紀山水畫在東亞的發展

移動的桃花源
-第十世紀至十六世紀山水畫在東亞的發展

中研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研究計畫
中研院深耕計畫 主持人:石守謙
計畫網址:http://proj3.sinica.edu.tw/~eaart/index.php

計畫簡介
山水畫向來被視為中國藝術對世界文明的特有貢獻。它對自然所表現的尊崇與不斷企求回歸的態度,配合著繪畫形象的展示,被認為呈現了一種「西方所無」的精神圖像,甚至是「東方文明」的代表。中國山水畫的高度成就,也被由它對鄰近國家之影響的論述,予以強化。韓國與日本藝術中的山水畫都被視為取法自中國;而它們假如可以有什麼「獨特」的價值可言,則必須于其「在地化」之歷程中,勉力求之。
本研究計劃將以更審慎的態度,重新評估上述那種「一元」而單線論述的有效性。在全面地搜索傳世作品、考古發掘及古代文獻等相關資料後,本計劃將主張以東亞為一整体,來對山水畫在中、韓、日三國中的發展進行全盤的觀察,並特別注意三區域間的互動現象。這個工作並不只意謂著一昧地將觀察範圍予以擴大,亦非僅意在刻意突顯區域間文化交流的歷史意義,為時下流行的「國際交流」、「全球化」或「多元文化」等論調作註腳而已;更重要的是將三地互動的事實作為觀察各地發展的必要架構,重新理解其內容,找回被過去漢文化中心主義論述所犧牲之重要歷史訊息。
這對重新理解山水畫在中國之發展尤為重要。過去論者皆以山水畫自十世紀至十二世紀的成型與變化,係中國本身內部自主性的發展結果,但如檢視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米芾《畫史》、徽宗《宣和畫譜》等當時文獻,卻透露著北宋論者實時將中國以外地區之發展,尤其是遼國、高麗及日本,作為論述時的參照。這指示著一個值得注意的可能性:北宋初期之所以出現巨碑式的行旅山水,或稍後郭熙的理想山水,並非是承續自唐代以來之自然發展,而應是面對著中原以外地區各種對自然描繪模式競爭之下的有意識選擇。十二世紀初北宋徽宗時期的新變,浪漫小景山水的登場,以及所謂米家山水的突然出現,也必須考慮某些日本山水畫資料帶給宋人的刺激。此時期日本及韓國之作為宋人向外尋求中原已遺失之古代典範的可能來源,其歷史意義與文化上的具體作用,現在看來,值得予以重新注視。即使是中國文人畫已充分建構完成之十六世紀,新形式扇面畫的出現與流行,也和日本、韓國的摺扇大有關係。以往論中國畫史者皆以扇面畫為小道,未加重視,但其實為文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又為繪畫形式自立軸、手卷、冊頁之後的另一重大變革,此中意義,非可輕忽。自此之後,畫扇竟成東亞藝術的重要共相。本計劃即試圖由文獻與作品資料中,建立這個互動發展的實際歷程。
東亞區域間互動的觀察角度,施之於韓國與日本山水畫史之研究,亦有助於提供一些不同於以往「建立民族特色」或「中國山水本地化」論述基調的理解。在韓國部分,本計劃將集中探討在十一世紀初由中國傳入高麗的《御製秘藏詮》的整套山水版畫,以及自十二世紀中至十四世紀陸續傳入的〈瀟湘八景〉山水詩畫兩個重點。從畫意而言,前者為宗教性,後者為文人意趣,但兩者都為意欲超脫現實世界的理想山水,可謂是與中國部分的發展,日益緊密地結合成為一個具有共相的山水畫壇。雖然這部分的作品實例,在十四世紀以前者,幾乎沒有留存,但是透過文獻及考古出土器物圖像、佛教文物中相關圖樣等的考索,尚可推測此種理想山水在韓國表現的部分面貌。這尤其對於瞭解在一四四七年出現的,所謂「韓國山水畫史第一件巨作」的安堅〈夢遊桃源圖〉,有著重要的作用。安堅此作意在追想陶淵明的桃花源,既與中國共享一個古典的典範,但也是上溯及高麗既存之山水畫傳統,並同時與中國明代宣德以來的宮廷山水畫發展進行互動的結果。
日本至遲自十三世紀起,也加入了理想山水畫的製作。〈瀟湘八景〉詩畫由禪宗僧侶自中國與韓國帶入日本的室町時代幕府與寺院文化之中。在中國名氣不彰的僧侶畫家牧谿與玉澗之水墨山水畫作,成為十四、十五世紀日本貴族、寺院收藏競相追逐的絕品。這種奇特的現象,單以「日本品味」,很難予以充分說明,本計劃的互動角度,則可藉由對參預人士行為、論述的分析,進行對此東亞山水畫之共同主題在日本地區的表現,提供一個較合宜的解釋。在一四六七年至一四六九年曾到中國留學的日本畫僧雪舟,則是本計劃的另一重點課題。他向來被視為室町水墨畫史中的顛峰,也是轉捩點,更被奉為將水墨畫日本化的「畫聖」。但是,雪舟的中國經驗,以及他返日之後至一五○六年去世之前的藝術經歷,在整個東亞山水畫史中又有何種意義,卻值得重由區域互動的角度重予探討。他顯然對於自己應在整個山水畫壇的古今兩個向度之中佔何位置,有著高度的意識。此種畫史見識如何經由中國畫論及日本相關論述之習得而形成?其畫業實踐又如何具體呼應?這些探討皆將有助於呈現雪舟作為東亞理想山水繪畫詮釋者的真實面相,而非僅是日本山水風格的締造者而已。
在進行這個區域互動角度之觀察時,本計劃將特別關注「參預者」的能動角色。這些「參預者」包括畫家、藏家與提供文字論述者。前二者為以往美術史學界熟悉之論題,本計劃則將對文字論述在山水畫發展上所起的關鍵性作用,特予強調。以詩詞、散文、札記等不同形式對山水畫進行文字論述,不僅對山水畫在中、韓、日三地區之各自發展產生積極的帶動作用,而且是東亞山水畫之所以能夠形成一個整體的主要凝聚力。相較於繪畫圖像之移動,必須仰賴效率很低的原件流通與摹本傳抄方式,文字論述則在精神典範之共享、畫史觀之形塑甚至風格、口訣要項之傳授上,具有靈活而快速的優勢。在本計劃所處理的十至十六世紀時期,文字論述在東亞山水畫發展中確實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其重要性可視為與圖像本身不相上下。如將之與以版畫圖譜印刷品為主要流動載體的十七世紀以後相較,這可說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

5/17/2010

【演講】王勇教授--東亞海上的「絲路」與「書路」

【演講】 王勇教授--東亞海上的「絲路」與「書路」

時間:99年5月20日(星期四)下午2:00—4:00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704會議室
主講:王勇(浙江工商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長)
講題:東亞海上的「絲路」與「書路」

中研院史語所【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移動的桃花源】主題計畫主辦
備註:本演講採自由入席,不需事先報名,無任何身分限制,歡迎系所師生參加。
 
詳情請見以下網址:
http://www.ihp.sinica.edu.tw/

5/10/2010

99/05/27(四)台灣與東亞的跨界:亞洲的地區主義國際工作坊


台灣與東亞的跨界:亞洲的地區主義國際工作坊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Taiwan and East Asian Cross-Border:
The Regionalization of Asia
清華大學歷史所、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主辦,教育部協辦
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D302會議室
 
一、主題:
此次工作坊對亞洲共同體有三個主軸的思考:第一,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帝國主義,開啟了連結亞洲的基礎。第二,在二十世紀初期的六十年代期間,由亞洲人民反帝國主義運動高潮中所發展而成的文化與歷史的共同體。最後,直至今日隱而未見的,區域與世界之間互相依存的關係。
與會者的論文將追溯建構亞洲早期模式之演變。20世紀的部分將聚焦於文化和政治的項目,而非建立在物質世界的互相依賴,無論其是否能夠豐富或合作解決這些問題。為了追溯亞洲文化與政治意識之間的關係,及其此一問題的基質,此次研討會將以當前和未來相互依存的關係為基礎。這些報告也將尋求重新思考今日的區域問題和地區主義。

二、與會學者
主題演講: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
(Raffles Professor of Humanities and Director of Research,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講題:China and the Regionalization of Asia
特約總評論人:
葉文心 (Richard H. and Laurie C. Morrison Chair Professor in History, UC Berkeley)

論文發表人及篇名:(依姓氏筆劃)
王憲群(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知識、人才網絡與新工業:甘肅玉門油礦的創建,1939-1949
柳書琴(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殖民都市、文藝生產與地方反應:1930年代臺北與哈爾濱都市書寫的比較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日治初期台北淡水館與殖民地文化政治
梁世佑(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化文為武」:1910年代中國知識份子的想像與崇拜
許進發(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近代科學文明設施在臺灣之創始:以臺灣總督府研究所產業部門為例
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Racial Hygiene or Eugenics: From Natural Selection to National Purification in Japan
蔡龍保(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的南進協力:以潮汕鐵路的發展為例
鐘月岑(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Sovereignty and Imperial Hygiene: Japan and the 1919 Cholera Epidemic in East Asia

評論人:(依姓氏筆劃)
毛傳慧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朝津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邱馨慧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柳書琴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隆志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雷祥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士永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鐘月岑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最新議程暨報名表請詳見以下網址,並請於5月24日完成報名:
http://tinyurl.com/2eo7npy

聯絡人:
工作坊助理 陳珮瑩 b91102036@ntu.edu.tw
                 陳令杰 g9743501@oz.nthu.edu.tw

2010年「龍願」—上海世界博覽會兩岸三地青年文化交流團

2010年「龍願」—上海世界博覽會兩岸三地青年文化交流團
200位兩岸三地青年齊聚香港、上海,連續2天參觀上海世界博覽會、參觀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參加「龍願‧城市--兩岸三地青年高峰會」及「我的城市--兩岸三地青年多媒體創意競賽」,今夏最Hot的龍願團,等你來參加!
 
一、辦理單位:
(一)組團單位:中華基金會。
(二)主辦單位:香港新青年論壇。
二、活動日期:2010年8月2日(星期一)至15日(星期日),共計14天。
三、活動地點:香港、上海。
四、交通方式:台灣、香港來回搭乘飛機,香港、上海來回搭乘直達火車。
五、活動內容:針對活動行程及內容,主辦單位及組團單位保留調整之權利。
(一)香港活動:參與「龍願‧城市–內地、台灣、香港青年高峰會」研討會、體驗香港民生民情一天遊、家訪、大嶼山一日遊、欣賞香港藝術劇團「進念‧二十面體」兩岸專場演出、参與「龍願兩岸交流中心」成立典禮及晚宴。
(二)上海活動:兩日全天參觀世博場館、傑出企業家與兩岸真情對話、參觀上海創意產業園區並與上海青年藝術家交流、遊覽水鄉朱家角。
六、參加對象:16-30歲兩岸三地青年學生,台灣同學請向中華基金會報名參加。
七、參加人數:台灣60人、香港70人、大陸60人。
八、參加費用:新台幣28,900元,含香港及上海兩地的食宿、交通、上海世博參觀門票、台灣及香港間往返機票、機場稅、保險、T恤、手冊及其他團務費用等。(不含證件辦理費用)
九、報名預約:即日起便可接受報名,凡於2010年5月31日前來電中華基金會進行電話(02-2597-7828)報名預約的同學,本會將優先保留錄取機會。
十、報名手續:
(一)請於2010年6月20日前將報名表及大頭照電子檔E-mail至本會的電子信箱 contact@chinafoundation.org.tw,本會將於6月25日公告並通知正取及備取名單。
(二)報名者一經通知正式錄取後,請於6月30日前繳交報名費用及證件;備取者經通知遞補後,請於5日內繳交報名費用及證件。
● 中華基金會銀行帳戶:
§ 戶名:財團法人中華基金會。
§ 帳號:0903-717-096371。
§ 銀行:合作金庫銀行民族分行。
§ 銀行代碼:006。
● 委託辦理護照及台胞證者,請同時繳交相關證件;若於出團前本人有需要使用證件者,請將護照及台胞證影本傳真至本會,傳真02-2597-2600。
十一、錄取標準:
(一)年齡不符合16~30歲或不具有學生身份者,不予錄取。
(二)越早繳交報名表,以及自傳填寫完整且用心者,本會將予以優先錄取。
(三)報名人數超過名額時,除按照上述標準決定正取及備取名單外,曾經擔任過學生會或社團重要幹部者,或在報名表上表達出對本活動具有高度熱忱者,本會也將予以優先錄取。
十二、證件辦理:證件如需委託辦理,請於參加費用外另行繳交證件辦理費用。
(一)辦理新護照:新台幣1,700元,請準備2吋彩色照片2張、身份證正本,過期護照要繳回。新的身分證版本照片背景要白色, 照片中人像自頭頂到下顎的長度不得小於3.2公分。未滿20歲要父母身分證影本,更改姓名要戶籍謄本1份。
(二)辦理新台胞證:新台幣1,800元,請準備2吋彩色照片1張、身份證影本、護照影本,過期台胞證要繳回,更改姓名要戶籍謄本1份。
(三)加簽台胞證:新台幣700元,請準備台胞證正本。
十三、行前說明會暨行前培訓:暫定於7月6日(星期二)全天舉辦,屆時將另行通知。
十四、聯絡方式:中華基金會執行秘書 邱小姐。
(一)電話:02-2597-7828。
(二)傳真:02-2597-2600。
(三)地址:台北市庫倫街45號6樓。
(四)E-mail:contact@chinafoundation.org.tw
(五)官方網站:http://www.chinafoundation.org.tw/

5/03/2010

「東亞做為區域國際社會──哲學、歷史與民主的觀點」國際學術研討會

「東亞做為區域國際社會──哲學、歷史與民主的觀點」
                           國際學術研討會

主辦單位:教育部顧問室「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與政治思維教學研究群發展計畫」
日期:2010年5月3-4日(週一、二)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EMBA地下一樓演講廳

研討會議程詳見以下網址:
http://www.polsci.ncku.edu.tw/ActNews.asp?newsid=23



4/21/2010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之旅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之旅

蔡蕙年、蘇愉婷、宗大筠〈東京上野國立國會圖書館國際兒童圖書館〉,頁4-10。
吳宜霈、林芝安〈不一樣的岩村和朗〉,頁11-16。
嚴淑女、陳晉卿〈典藏回憶與童貞的美術館──岩崎知弘美術館介紹〉,頁17-23。
簡文爵、林瑞玉、吳幸娥〈從吉卜力美術館看宮崎駿的童心世界〉,頁24-29。
王蕙瑄、陳玉金〈知識與幸福的饗宴──日本東京童書店〉,頁30-35。
文章來源:《國文天地》第25卷第8期296期,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2010.01.01。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98年度,新開設了一門「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的課程。在網頁上搜尋瀏覽日本兒童文學、文化相關的圖書館、美術館,絕對比不上實際走一趟現場,體會空間的設計規劃和日本式以參觀者為上的貼心服務。於是,我們在課程的延伸之下,2009年7月1日至8日進行了日本參訪探究之旅,在此與各位讀者分享研究的成果。
        此次課程共有四位博士生和八位碩士生修課,根據學生興趣分為五個研究小組。各組研究的重點,簡介如下:
(1) 國立國會圖書館國際兒童圖書館
國際兒童圖書館是日本第一所國立的兒童圖書館專門圖書館,設立於上野公園中的舊帝國圖書館,於2002年5月5日全面開館。
(2) 岩村和朗繪本之丘美術館
岩村和朗(1939~)的繪本之丘美術館位於東京附近的栃木縣馬頭町,是繪本作家岩村和朗親自創建的美術館,並結合附近的農場和牧場,形成結合自然教學的場域。
(3) 岩崎知弘美術館
岩崎知弘(1918-1974)終身以「兒童」為作畫的主題,她的畫作在日本常被選入教科書中,不僅知名度高且受到廣大日本讀者的喜愛。因此,岩崎逝世隔年就有紀念館籌設單位的成立。
(4) 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
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由東京都三鷹巿提供土地與德間書店旗下的吉卜力工作室合作規劃,以展出與吉卜力工作室相關的動畫及美術作品等為主,於2001年10月1日開館,是知名動畫導演宮崎駿親自設計、推動的美術館。
(5) 童書店
此行參訪了東京最聞名的兒童書店,包含位在表參道的複合式兒童書店「蠟筆屋」、銀座的教文館「納尼亞國」。還有,東京神保町的兒童書店「書屋」、二手童書店「三輪書房」,以及位在吉祥寺的社區型書店「奶奶的寶盒」等。
      本課程於2009年6月開設了課程部落格,截至11月底為止,共有師生共同發表的112篇文章,請參考「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網站:http://nttutokyo.blogspot.com/(游珮芸)

4/20/2010

東亞海域與文明交會:港市、貿易、移民、文化傳播


東亞海域與文明交會:
港市、貿易、移民、文化傳播
作者:黃麗生
出版社:海洋大學海洋文化所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ISBN:9789860152111(平)
ISBN:9789860152104 (精)

內容簡介
所謂「東亞」,是指涵蓋東北亞、中國大陸、臺灣、以及東南亞的地理區域。「東亞海域」,即是圍繞在東亞大陸沿岸地區與大小島嶼四周,使這個要素得以作用的承載空間;古來,東亞地區的人們航行其上而彼此互動,乃將「東亞」串連為具有特殊內含與風格的人文地理區域。在此區域中,民族文化多元並存而互有交織。因此,從歷史人文的角度看,「東亞海域」就是東亞文明交會的場域;以此視野來審思東亞文明,不但應關注其多元性和差異性,亦須兼顧其連繫性和共同性。 「東亞海域」所以能成為不同民族文化來往互動的平臺,自與此間人們卓越的航海能力有關;而十五、十六世紀以降,歐人經由東西洋路進入此區,尤使東亞海域的人文互動愈趨活躍複雜。他們航行海上或從事外交、或競逐爭戰、或商貿掠奪、或跨海移民,無不來往於各個港埠之間。大小不一的港口,乃為各類「異鄉人」和「陌生客」的交聚之所與商貿榮興之處,吸引了遠近移民定居繁衍、或經由港市向更遠的內陸開發移殖。而無論是港市發展、商旅往來、移民遷居、以及各民族文化的跨海傳播,其所形構的生活世界及所含具的價值意識,往往即是文明交會的體現,並對新地與原鄉造成程度不一的影響,由而締造了東亞文明多元而互有連結、混合而不失各具特色、差異而猶有共通的辨証特點。這些經由長遠歷史粹鍊的文明內含,對當前全球化潮流方興未艾的時代,或有積極的啟發性。但其具體內涵與深刻意義,仍有待識者與方家,進一步深入探討詮釋。以此學術理解與構想為基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擬以「東亞海域與文明交會」為主題,就港市、商貿、移民、與文化傳播等歷史與當代之相關文化課題為探討重心,於2007年11月1-2日舉辦「2007海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誠邀各方學者與會發表研究所得,進行學術交流,並集結成本書。

目錄

引言
【特載】
東亞海域與文明交會……黃俊傑
海島經濟的優勢與限制……孫震
海洋文化研究的多元特別……陳國棟
【海洋移民與國族交錯】
壹、東北亞的族群與國族交錯:以青島為例……佐佐木衛
貳、由閩入廉復遷臺:合浦新民客家吳文順
      宗族遷移渡海的聚合離散與認同變遷……黃麗生
參、跨海家族移民在地化過程的考察──
      以十九世紀閩粵台古文書為立論依據……陳瑛珣
【國際航貿與海江通路】
肆、清代山東沿海帆船航運……松浦章
伍、輪船入侵與華洋衝突:
      1920年代上半期長江上游航行安全問題……應俊豪
陸、日治時期臺灣的水產輪出入貿易(1901-1940)……王俊昌
【跨海越界的人文遺產與書寫】
柒、東亞的徐福文化傳承與徐福文化圈……修斌、王青
捌、李文馥與其《西行見聞紀略》:
      一個越南儒家看東南亞海島……黃子堅
玖、過客詩人的南洋色彩贅論──以康有為等為例……黃錦樹
【港巿的文化傳播與社群、空間】
拾、建築裝飾文化跨海傳播研究:
      以台灣、星馬地區之建築彩繪瓷版為例……康格溫
拾壹、從海洋文化推動與漁業事項屬性觀點
      探討漁會組織之定位……林谷蓉
拾貮、高雄巿都巿景觀變遷的空間分析……王文誠
索引

東亞文化交涉學會第二屆年會2010「東亞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東亞文化交涉學會第二屆年會2010「東亞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時間:2010年5月7、8日
地點:台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地址:10617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協辦單位: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台灣大學文學院

最近10餘年來東亞地區快速崛起與「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帶動東亞文化的研究風潮。東亞文化的互動交流觸及諸多層面,極具研究之價值。但是通貫整個20世紀,亞洲各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本上傾向於不同程度的「國家中心主義」的研究,較少採取「以東亞為視野」、「從東亞出發思考」的研究論著。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亞洲(尤其是東亞)的興起,以及「全球化」的加速發展,東亞人文社會科學界開始從20世紀「國家中心主義」的研究格局,逐漸轉而以東亞為研究的視野。這種新的研究取向必然具有跨文化的、跨國界的、跨學科的、多語言的多重視野,也必然形成具有多元特質的學術社群。因此,有關東亞文化交涉的研究方法,必須擺脫一國中心或僅限於一個地區文化的孤立研究方法,而從本國與他國或他地區的文化進行互相交涉的多元關係網絡中,產生新的研究取向或方法。愈來愈多的學者將東亞文化視為是由綿延不絕的文化接觸的連鎖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複合體,並通過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各種觀點加以重新剖析,因此,新的東亞文化交流之研究,必然是一種重新審視東亞交涉的各種互動「過程」,而不僅是聚焦於文化交流之「結果」。

基於以上旨趣,本次研討會擬定以下東亞文化交涉的四項子題作為主軸:
1).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自我與他者
此項子題可包括東亞地區中的「自我」與「他者」在文化、經濟、社會與政治領域中互動,形成跨越空間的「東亞文化交流圈」。
2).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
此項子題可包括東亞區域交流中的文化或政治人物的跨國經驗,如出使使節、亡國人物、旅遊經驗等,如何展現其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互相交涉關係。
3).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普世價值與地域特性
此項子題可分析東亞思想中的儒、釋、道乃至近世以來的基督教在東亞的傳播,在其互相交涉過程中所牽動的普世價值與地域特性的互動與緊張關係。
4). 從東亞交流中的媒介物看文化交涉的各種層面
所謂「媒介物」可以是「人」(無論是個人的或集團的),也可以是「物」(如典籍或交易品,乃至船舶等交通手段、交易路線等),或可以是「事」(如涉及到東亞國家的政治事件、戰爭、宗教衝突、歷史教科書等),透過這樣的「媒介物」,可以跨越一國文化觀點而從多國與多角度的視野,達到由「點」到「面」乃至「立體」的多層面現象,進而整合東亞文化之特色。

以上述目標與研究主題為核心,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和臺灣大學文學院將負責主辦「2010東亞文化交涉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東亞地區相關研究學者發表論文,透過東亞學者彼此的交流,探討「東亞文化交涉學」研究的新課題與新方向。

活動網址:http://www.eastasia.ntu.edu.tw/SChInEsA.html

4/13/2010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中日韓三國共同歷史讀本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中日韓三國共同歷史讀本
作者:《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共同編寫委員會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06-01            ISBN書號9787801906465

內容簡介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以中日韓三國為敘述對象,以現有研究為基礎,以三國普通讀者為閱讀對象,以淺顯流暢的文字盡可能全面地介紹中日韓三國在近代走過的歷程,對於三國歷史,尤其是中韓與日本之間侵略與反侵略的歷史進行了全面、客觀公正的介紹。本書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第一,由中日韓三國學者共同撰寫。中日韓三國地域相鄰,不僅在歷史上關係密切,而且近代以來三國幾乎面臨西方列強環逼的相同境遇,不同的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步入列強行列,且對中韓肆行侵略,三國關係進入歷史上的一個黑暗時期。由三國有正義感的學者共同撰寫三國近代發展歷史,在中日韓三國均為首次,這對於加強三國學者的交流與聯繫,在三國傳播正確的歷史知識,樹立共同的歷史觀,具有重要意義與積極的作用。第二,以三國普通讀者為對象,在以往學術研究的基礎上,以淺顯流暢的語言,概要地梳理了三國在近代的發展歷程,以及日本侵略中、韓的事實,以史為鑒,開拓三國未來的發展道路。第三,既全面系統, 不煩,又注意詳細得當,把握要點。本書既把握一些關鍵的歷史事實,針對日本右翼教科書歪曲歷史,掩蓋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史實,進行了充分的揭露,以令人信服的材料,詳實地介紹了近代歷史上日本對中、韓侵略的暴行;同時,又不拘泥于一些所謂的細節,如右翼教科書為歪曲日本軍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進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事實,強調所謂“第一槍”問題,本書則在介紹了盧溝橋事變前後日本軍國主義的種種侵略行徑後,強調指出,盧溝橋事變完全是日本軍國主義有計劃製造的事端,有沒有這第一槍,都改變不了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略中國的事實,進一步說日本軍隊在中國的盧溝橋本身就是侵略中國的行徑;第四,本書在寫作方式及內容編排上力圖改變我們以往的歷史讀本存在的某些教條式說教、形式呆板,嚴肅有餘而活潑不夠,不能引發讀者閱讀興趣的不足。依在寫作方式上,既要求有學術的基礎,以已有的學術研究成果為依據,同時要求文字要淺顯易懂,有一定的可讀性。配合文字的敘述,隨文附加相關圖片,既增加直觀的材料,又可引發讀者的興趣。總之,本書力圖以新穎、活潑、生動的形式,將正確的歷史知識傳播給讀者。

目錄
序 章
第一節 三國的相互關係
三國的關係
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對北韓半島的侵略和通信使
中國的變化與南韓的對應
通過貿易開展的交流活動
欄目1 如何看世界——三國的地圖
欄目2 三國間的漂流民

第二節 三國的國內狀況
一 日本——武士與民眾
二 南韓——兩班與民眾
三 中國——士紳與民眾
欄目1 三國的首都
欄目2 儒家文化與三國

第一章 開港與近代化
概 說

第一節 歐美列強的施壓和三國的對應
一 中國——鴉片戰爭與洋務運動
二 日本——開國與明治維新
三 南韓——門戶開放帶來的矛盾
欄目1 三國的開放港口
欄目2 近代日本的天皇制

第二節 席捲東亞的戰爭
一 三國間的紛爭
二 中日甲午戰爭
三 日俄戰爭
欄目 三國的改革運動家

第三節 三國的改革運動
一 日本——自由民權運動
二 中國——清朝的改革與義和團運動
三 南韓——農民戰爭和獨立協會運動
欄目1 中江兆民——把日本建成民主之國
欄目2 康有為——改革的願望與挫折
欄目3 年農民戰爭的領導人全奉準

第四節 三國的民眾生活和文化
一 南韓的社會變化與民眾
二 中國的社會變化與民眾
三 日本的社會變化與民眾
欄目 東亞近現代史中的漢字

小 結

第二章 日本帝國主義的擴張與中韓兩國的抵抗
概 說

第一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三國關係
一 日本強行合併南韓與北韓人的反抗
二 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
三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成立
四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日本帝國主義
欄目1 台灣人民的抗日武裝鬥爭
欄目2 安重根與伊藤博文
欄目3 日本對南韓是“強佔”還是“合併”?

第二節 日本對北韓的統治
一 憲兵警察統治
二 “文化政治”的真實情況
三 經濟政策與掠奪
四 教育文化政策
欄目1 控制鐵路
欄目2 東洋拓殖會社

第三節 獨立抵抗運動與社會運動
一 三一獨立運動
二 五四運動
三 三國的社會運動
四 關東大地震和在日北韓人、中國人
欄目1 申採浩(1880~1936)——歷史研究和革命運動
欄目2 金子文子(193~1926)——與北韓人共同向天皇制國家鬥爭
欄目3 李大釗——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
欄目4 佈施辰治(1880~1953)——為北韓民眾而鬥爭
欄目5 陳鐵軍——刑場上的婚禮
欄目6 鄭鐘鳴(1896~?)——通過社會運動探索婦女解放之路

第四節 社會和文化的變遷
一 南韓社會與文化的變化
二 中國社會與文化的變動
三 日本的社會與文化
欄目1 西化和女性生活的變遷

小 結

第三章 侵略戰爭和民眾的受害
概 說

第一節 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地區
一 九一八事變
二 “滿洲國”傀儡政權的出籠
三 “滿洲國”的社會和經濟
四 東北人民的反滿抗日鬥爭
欄目1 張寒暉與抗日歌曲“松花江上”
欄目2 上海起義與尹奉吉(1908~1932)

第二節 日本的侵略戰爭
一 中日全面戰爭
二 亞洲太平洋戰爭
三 “大東亞共榮圈”的夢幻
四 總力戰體制
欄目1 昭和天皇的戰爭指導
欄目2 傳單中的戰爭

第三節 日本軍隊對中國民眾的殘暴行為
一 戰場的民眾和難民
二 南京大屠殺
三 無差別轟炸、三光作戰和製造無人區
四 細菌戰、毒氣戰和人體實驗
五 日本軍隊的性暴力
欄目1 鳳儀萍——強制勞工的證言
欄目2 原日本兵的證言

第四節 北韓的戰爭基地化和民眾的受害
一 皇民化政策
二 戰時體制下的軍需工業
三 戰爭物資動員
四 人力動員
五 被日軍強迫充當慰安婦的北韓女性
欄目1 親日派與漢奸
欄目2 用畫來為“慰安婦”申冤的姜德京奶奶

第五節 日本民眾的加害和被害
一 戰時總動員與民眾對戰爭的支援
二 民眾的生活與反抗
三 東京大轟炸與城市的空襲
四 沖繩戰
五 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
欄目1 特攻隊員和青年學生
欄目2 日本的總力戰與女性

第六節 日本侵略戰爭的失敗
一 中國的抗日戰爭
二 北韓人的抵抗與建國準備
三 日本佔領下的東南亞民眾的抵抗
四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日本的投降
欄目1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欄目2 日本兵反戰同盟

小 結

第四章 戰後的東亞
概 說

第一節 三國新的出發點
一 日本的戰敗及戰後改革
二 北韓半島的解放與分裂
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欄目1 兩面的麥克阿瑟
欄目2 遙遠的故國

第二節 對日本“歷史清算”的質疑
一 東京審判
二 舊金山和約與賠償、補償問題
三 殖民地統治及戰爭遺留的社會問題
欄目1 其他的戰犯審判
欄目2 戰後補償的國際比較

第三節 東亞的分裂與邦交正常化
一 東亞的冷戰與北韓戰爭
二 日韓建交
三 中日邦交正常化
四 中韓邦交的建立
欄目1 在日北韓人爭取權利的的鬥爭
欄目2 中國歸還者聯絡會

小 結

終章 為了東亞和平的未來
概說 世紀東亞和平課題
一 被遺留的個人賠償問題
二 日軍“慰安婦”問題和女性人權運動
三 歷史教科書問題
四 靖國神社問題
欄目1 家永三郎教科書訴訟
欄目2 博物館展示的戰爭
欄目3 民間女性國際戰犯法庭
五 東亞三國青少年的文化交流
六 反戰和平運動與市民運動
七 為了東亞的和解與和平

後記
三國編寫者名單
圖片資料提供者名單

整理員:盧怡如

4/09/2010

第五屆東亞研究生國際研討會暨比較教育經典閱讀學術論壇

第五屆東亞研究生國際研討會暨
比較教育經典閱讀學術論壇



舉辦日期:99年5月1日(六)
舉辦地點: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國際會議廳
主辦單位: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

活動內容:
1.專題演講
2.比較教育經典閱讀
3.論文發表
4.青年論壇


徵文子題:
1.國際教育與比較教育學術發展之最新動態與理論分析
2.各國教育制度與措施之現況與發展
3.國內之教育改革現況、困境與解決之道
4.各教育階段之國際交流、國際化政策
5.與比較教育經典文獻的對話

活動網址:http://163.22.14.152/cedncnu/main.php?site_id=0

整理員:盧怡如

4/07/2010

道與禪-中日園林比較~林谷芳先生主講

道與禪-中日園林比較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園林文學與美學課程專題演講

講者:林谷芳先生  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
時間:4月13日週二,15:30-18:2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室104

整理員:盧怡如

4/01/2010

邱淑婷"中日韓電影 ---歷史、社會、文化"(更新書目)


中日韓電影--- 歷史、社會、文化
作者: 邱淑婷
出版社: 香港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0         ISBN: 9789888028153
 
內容簡介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中日韓電影」 逐漸成為一個舉世矚目的 「標籤」。偶然,它又會換上「東亞電影」的外衣,馳騁於五湖四海。這個不成文的「共同體」 已成為探討東亞歷史、文化和社會現狀的重要素材。中日韓電影是各地文化的一面鏡子,反映著當地人民有別於他人的歷史記憶和感情印記。有見及此,本書希望透過深入的研究及辯證,探討中日韓電影各自的本土特質。特別是通過分析各地電影人對暴力、愛情、兩性和世代交替這四項備受關注的議題所作出的不同詮釋,窺探他們在殖民、去殖民與現代化等方面的歷史經驗,從而發掘出一種能夠真正欣賞中日韓電影的跨時代、跨國界及跨學科的宏觀視野。本書適合所有對中日韓電影、歷史、社會和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也誠意推薦給東亞研究、文化研究及電影研究的專家。

本書於選題取材、鋪陳分析及引證立論方面,皆別具心思和見解獨特,既利用註解來豐富內容,也列舉準確與最新的事實,可見作者對東亞的語言、社會、經濟、歷史及電影,皆有深入的了解。作者分析問題十分有趣,交代政治、歷史、社會、經濟及電影諸背景異常詳盡。文中舉證繁多,引用了不少東方與西方的流行理論,創見亦多,加上文筆流暢,結論有說服力,所以令讀者留下印象。
── 舒明,《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作者

作者簡介
邱淑婷:2003年取得日本東京大學表象文化論博士學位。
曾任教於韓國國立藝術大學電影研究系。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副教授。
著有 Japanese and Hong Kong Film Industries: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s of East Asian film networks (2009) 及 "A Study of the 'Asia' Presented in Japanese Cinema" (Development in Asia: Interdisciplinary, post-neoliberal, and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s, 2008) 等多篇學術論文。並獲頒2008年度香港中文大學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

目錄

第一部分:暴力
1.回歸後港產動作片的本土意識
2.韓國愛情電影的悲情文化

第二部分:愛情
1.情死電影與當代日本社會
2.韓國愛情電影的創傷與慰藉

第三部分:兩性
1.父親在台灣電影的意義
2.宮崎駿電影的父權與女權

第四部分:新明代。舊思想
1.經濟發展與中國城巿電影
2.”花樣奇緣”呈現的日本人精神面貌

附錄:電影片目
片名索引
人名索引
其他索引

整理員:盧怡如

李喜所、李來容,〈清末留日學生〝取締規則〞事件再解讀〉

李喜所、李來容,〈清末留日學生〝取締規則〞事件再解讀〉

文章來源:《近代史研究》第17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9.06,頁20-30。
作者簡介:李喜所: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李來容: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日本因西化早於中國,而在20世紀初成為中國人就近學習西方文化的最佳場域。日本對於中國的影響也愈加深刻。然而,在語言、文化差異下所造成的誤解,偏又加入當時複雜的民族仇恨情緒,激起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發起多次的抗爭運動。其中1905年日本政府為了改善教育環境,頒布〝取締規則〞而發起的群體抗議活動為一典型之例,影響也大。本文即在討論此次的抗議活動始末,認為其雖為中國留學生愛國情操的展現,但卻是源於留學生對日文及日本文化的不求甚解,對日本政府頒布的〝取締規則〞的文字有所誤解,而曲解日本政府的原意所導致的。從中反省愛國情操、民族情感所激起的社會運動,常是失去理性的層面。然而,唯有回歸理性,才能釐清事實,解決問題。

摘要
1905年中國留日學生因日本政府頒布〝取締規則〞而發起的群體抗議活動,無疑是民族精神和愛國激情的張揚。但是,就〝取締規則〞本身來講,從出台緣由、性質到具體內容,實屬正常的教育整頓,旨在進一步規範日本的留學教育。留日學生因日俄戰爭中國所遭受的民族恥辱,以及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種種不公平待遇,積之日久形成強烈的反日民族情緒,以〝取締規則〞為導火線,一觸即發,從而將教育問題演變成一場激進的政治反抗運動。事實上,留日學生也在〝蠻幹〞的過程中逐漸反省,回歸理性。這對留日學生日後的政治追求和社會活動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大綱
一、 規程出台與學界的初步反應
二、 誤解與誤讀
三、 從激進到反省
四、 餘論

整理員:盧怡如

3/25/2010

韓東育"從「脫儒」到「脫亞」:日本近世以來「去中心化」之思想過程"


從「脫儒」到「脫亞」:日本近世以來「去中心化」之思想過程
作者:韓東育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01日    ISBN:9789860202472

內容簡介
  朱子學在近世日本,經歷過受容、懷疑、批判和否定的激盪史。由其被利用、排擠和摒棄之角色變換的軌跡中,呈顯了江戶學界的「道統」自立願望和「去中心化」的焦慮。由於脫「朱子學」意義上的「脫儒」,與「脫中心化」互為表裡,因此,這一看似思想史問題的背後,實蘊藏著極其複雜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區域關係糾葛。由「明清鼎革」所帶來的「華夷變態」說,激化了禮教「華夷秩序」在東亞地區的震盪程度,不但顛覆了長久以來的「中心-邊緣」體系,也便利了日本「實務主義」與「民族主義」的登場及達成了「去中心化」之「中心化」的夙願。當代表新知識體系的「洋學」與「國際公法」構成了新的權威依據時,在脫離「儒教」則必脫「支韓」,脫離「支韓」則必須「脫亞」的邏輯下,明治政府乃通過對中國的軍事行動而逐步展開其「脫亞」的歷程。

作者簡介
  1962年生。東京大學博士、博士後,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院長。主治東亞思想史學。歷任東京大學客員研究員、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日本九州大學人文科學府講義教授、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現為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編委、吉林省歷史學會會長。著有:《天人‧人際‧身心:中國古代「終極關懷」思想研究》(1994)、《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2003)、《道學的病理》(2007)等書。

目錄
自 序 i

序 章 近代以來日本學界朱子學解讀的文脈 1
第一節 井上哲次郎對江戶朱子學的解讀 4
第二節 津田左右吉對江戶朱子學的解讀 8
第三節 丸山真男對江戶朱子學的解讀 15
第四節 黑住真對江戶朱子學的解讀 25

第一章 「道統」意識的萌生與日本朱子學派的表裡價值 35
第一節 「京師朱子學派」的朱子學對待 37
第二節 崎門朱子學派對「神道」主體性的開發衝動 50
第三節 「神道」哲學「正統」的由來與「華夷」 理念之顛覆 56
第四節 「神道」史學「正統」的由來及其影響 63

第二章 「古學派」與「國學派」對朱子學的連續性排拒 69
第一節 山鹿素行的「嚆矢」作用 69
第二節 伊藤仁齋對宋儒「道德金律」的質疑 82
第三節 「徂徠學派」對朱子學的解構 90
第四節 本居宣長「國學神道」論的登場 103

第三章 日本近代知識體系的更新與朱子學解說 117
第一節 知識體系的更新及其作用 117
第二節 變與不變的隱曲 121
第三節 難以突破的悖論圈 139

第四章 「華夷」理念的非對稱變化與晚明之對日「乞師」 143
第一節 傳統的「華夷秩序」與清帝國「華夷」理念的轉變 145
第二節 晚明「乞師」對「華夷」事態的誇張性傳遞與後果 155
第三節 「乞師」者負面行為對華人尊嚴的損傷 168
第四節 「乞師」話題下的相互利用 175
第五節 日式「華夷秩序」的擴大與推進 182

第五章 朱舜水在日活動再思索 205
第一節 朱舜水的「仇夷」情結與日本「變夷為華」輿論 209
第二節 理學辯難與朱舜水「實理實學」的淵源 227
第三節 朱舜水對釋、道的排斥與日本的「古學派」 255
第四節 朱舜水與《大日本史》的修撰理念 283
第五節 朱舜水在日期間的幾個疑點 306

第六章 兩種「實學」的相遇與幕末明治期的「脫亞」行程 339
第一節 朱子學時代及其「實學」理解 339
第二節 幕府中期以降日本人的「實學觀」演變 345
第三節 由「脫儒」到「脫中華」 357
第四節 福澤諭吉及其「脫亞論」的理論與實踐 372

終 章 「朝貢體系」和「條約體系」的遭遇與變容 395
第一節 中國對歐洲「條約體系」的察覺與反應 397
第二節 「條約體系」與「朝貢體系」的東亞交匯與顯隱變化 407
第三節 中日兩國國際地位逆轉的原因分析 425
第四節 日本兩大目標的遂願及其隱憂 449

附 論 457
「八千天日記」中隱藏的近世日本 459
散 論 501
東亞的病理 503
東亞的心胸 517
東亞的鄉愁 531

整理員:盧怡如

3/23/2010

「近代中外關係史」書展

「近代中外關係史」書展
---政大新購歐美、日本、大陸地區檔案與圖書

日期:2010年4月1日~30日
地點:政大中正圖書館2F經典書房

計畫主持人:政大歷史系唐啟華教授
協同主持人:政大圖書館劉吉軒館長
國科會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設備計劃

整理員:盧怡如

3/15/2010

許金彥”日本與東北亞事務論叢”


日本與東北亞事務論叢
作者:許金彥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08日     ISBN:9789577323415
 
內容簡介
  本書共十二篇,分別探討日本與東北亞各國在國際法和國際關係上所涉及的議題。書中各別論述日本與蒙古、俄國、韓國、中國及美國各邦在歷史上的互動演變,以瞭解日本之國家的特性。同時探討近代二次大戰以後,日本在東北亞涉及海權和主權等議題上的作為與迴響。最後以台日關係為主軸,分別就兩地近百年來的互動提出若干觀察與省思,並以討論二十一世紀台日關係的未來走向作為總結。藉由本書可釐清日本在東北亞的擅變軌跡,及其所扮演的國際角色,加深對日本之認識。
 
作者簡介
 現職:南榮技術學院企業管理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學歷:日本筑波大學法學博士
 經歷:興國管理學院學務長
       台灣應用日語學會監事
       南榮技術學院校長秘書、應用日語學系主任

目錄
1.論蒙古東征日本前後的雙邊關係及其影響
2.論日本「北方領土」問題的爭議與展望
3.從「獨島爭議」看日韓關係
4.琉球地位的分析與展望
5.日本、中國、台灣的三角習題-從國際關係的角度看釣魚台(尖閣)群島之歸屬爭議
6.沖之鳥島周邊劃定為日本專屬經濟區的國際法爭議及其影響
7.論島嶼在海域劃界的定位與盲點:以中日海權爭議為例
8.論日本專屬經濟區的真相與虛構
9.從海權爭議看台日關係:以東海暫定執法線為例
10.「非官方模式」在台日關係中的問題與盲點:兼論台日兩地的海權爭議
11.從態度變遷的觀點檢視戰後日本對台政策
12.從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看二十一世紀的日台關係
13.參考書目

整理員:盧怡如

白永瑞"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


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
作者:白永瑞
出版社: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01日   ISBN:9789868503731 

內容簡介
   《 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 》 這一書名濃縮了白永瑞思考的基本問題,「思想」在這裡是作為動詞使用的,所要表現的是將東亞作為思想的課題,思考東亞、想像東亞的意思,而所謂韓半島的視角,所強調的不是僅從南韓,而是從「分斷的南北韓的相互作用的韓半島全體」來看問題的視角,韓半島是世界層次的霸權支配體制的重要現場,所以這裡的變革也將是對世界層次的壓迫體制的一種衝擊,希望其能成為促進資本主義世界體制變革的催化劑。
  第一章是有關於東亞共同體論述的三篇文章,所謂共同體這一用語最初產生於日本,最近主要用來指稱以歐洲共同體為模型的,在東亞根據國家間的協議而形成的制度性的國家結合體,此外,也有人用來指東亞的烏托邦。在本書中,一方面比較分析在韓、中、日三國所產生的關於東亞共同體的各種論述,另一方面分析其在東亞地域秩序的歷史和現實中占有怎樣的位置,尤其若是想要東亞共同體如同追求的人們所期待的那樣成為和平的共同體,必須從兩個方向同時推動這一進程,一是在組成這一地域的國民國家之外進行的國家間的統合過程,一個是在國家之內以極大化成員個人的參與為方向的內部改革過程。
  第二章是三篇分析在東亞國民國家所起的作用的文章,雖然現今在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多傾向於批判國民國家的作用,但作為一名歷史研究者,對國民國家在東亞近代史上所起的雙重作用,即「解放」和「壓制」的歷史卻比較重視,而且,為了探索出能夠克服這種 20 世紀型國民國家的道路,應該從「東亞的視角」,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國民國家。
  第三章則是三篇論述韓國人的中國認識的文章,但貫穿三篇文章的問題意識卻是東亞人的相互認識,都不是單靠制度的變化就能實現的,如果運作體制的主體的認識不改變是不行的(最近國際政治理論上社會建構主義頗受重視,大概也是出於同樣的理由),可是,現在東亞人的相互認識中,歷史經驗依然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從這種觀點出發,韓國人從古到今對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人是如何認識的,中國人又是如何認識韓國人的,對此進行比較分析也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
  第四章所收錄的主要是為了實現東亞歷史認識的共有,而分析歷史敘述問題的五篇文章。
  有關白永瑞的東亞論述,透過閱讀這本書,定然可以充分掌握,了解以韓半島視角下的東亞意識。

作者簡介
         現任韓國延世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教授、延世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以及韓國中國近現代史學會會長,也是韓國重要思想刊物 《 創作與批評 》 主編與台灣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 編委。
  主要的研究興趣為近代東亞的文化認同和中、日、韓三國的亞洲觀,近年從事有關中國近代知識建構與知識傳播、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教育(束力)語與朝鮮學校教育的研究。
  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 東亞的地域秩序:從帝國到共同體 》 (主編,創作與批評社, 2005 )、 《 從周邊看到的東亞)(主編,文學與知性社, 2004 )、 《 作為發現的東亞 》 (文學與知性社, 2000 )、 《 回歸東亞:探索中國的近代性 》 (創作與批評社, 2000 )、 《 東亞人所見的東洋觀: 19 ─ 20 世紀 》 (文學與知性社, 1997 )、 《 東亞:爭點與視覺 》 (文學與知性社, 1995 )等。

目錄
序言

第一章東亞共同體論述
一、東亞地域秩序:跨越帝國,走向東亞共同體
二、和平想像力的條件與界限:反思東亞共同體論述
三、東亞論述與「適應近代和克服近代」的雙重課題

第二章 國民國家的這邊與那邊
一、超克 20 世紀型的東亞文明與國民國家:韓民族共同體的選擇
二、在中國有「亞洲」嗎? ─ 韓國人的視角
三、中國的國民國家與民族問題:形成與轉化

第三章 韓國人的中國認織之軌跡
一、「便利的誤解 』 的歷史:韓、中相互認識的軌跡
二、韓國人歷史經驗中的「東洋」: 20 世紀前半期
三、大韓帝國時期韓國輿論的中國認識

第四章 企求和平的東亞歷史敘述
一、突圍本國史的框架:從歷史教科書來看韓國人的亞洲認識
二、 20 世紀前半期中國人的東亞認識: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分析
三、跨越制度的內與外:重構東亞歷史教枓書和歷史教育
四、「東洋史學」的誕生與衰退:東亞學術制度的傳播與變形
五、本國史與地域史的溝通:反思東亞歷史敘述

整理員:盧怡如

3/11/2010

找歷史檔案, 29資料庫一網打盡---聯合報

找歷史檔案, 29資料庫一網打盡  
記者李志德

研考會檔案局今天下午將在國家圖書館宣布啟用「檔案資源整合查詢平台」,檔管局副局長林聰明表示,這個查詢平台,整合了分屬文建會、國史館、國家圖書館、台灣大學、中研院等二十九個資料庫,啟用後民眾若要查詢,二十九座資料庫「一網打盡」。

國內各種歷史檔案,分屬不同機關主管,研究者往往要在不同資料庫間來回尋找。檔案局整合的資料庫除了中央政府單位,另有高市、竹縣兩個地方政府等資料庫。

二十九個資料庫中,較引人注目的包括國史館的蔣中正總統文物、蔣經國總統文物和陳誠副總統文物檔案。日據和光復初期時代的檔案包括:台灣文獻館的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總督府檔案和公賣局的前身「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清代檔案方面,列入資料庫有著名的「淡新檔案」,它是清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至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在淡水廳、台北府及新竹縣的行政與司法檔案,日據時代由新竹地方法院承接,再轉贈台大法學院收藏。

淡新檔案是政府現存的清代台灣省、府、州、縣廳署檔案中,最具規模、最完整而且時間最長的一分,對於研究清代台灣行政、司法、經濟、社會、農業等極有價值。

透過資料庫平台,除了可以查閱古書契和台灣家譜資料庫,更可一窺許多台灣老照片:包括十九世紀台灣圖像、日治時期台灣圖像寫真、台北市老照片,以及別具特色的日治時期畢業紀念冊。同樣提供老照片的,還有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高雄史料文獻、影音和產業三個資料庫;新竹縣則是聯結數位典藏系統。
林聰明表示,未來資料庫將包含十五個機關,成為四十一個資料庫組成的大平台。
檔案資源整合平台網站今天同時上線,網址 http://across.archives.gov.tw/

資料來源:聯合報
http://udn.com/
資料擷取時間:2010/03/10 

整理員:盧怡如

3/09/2010

太陽旗下的聲色光影─ 館藏日治時期藝術類書展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2010年臺灣學研究書展
太陽旗下的聲色光影─館藏日治時期藝術類書展

展期:2010年2月2日~5月2日
地點: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6樓臺灣學研究中心

       臺灣傳統漢人的戲劇、書畫、音樂等,大多隨著中國大陸的移民而傳入,日治以後受總督府政策、日本國內藝術活動以及近代科技文明的影響,臺灣傳統藝術進而產生改變並有了新的內涵。總督府以培養學童的美感為要旨,在公學校教科書中加入「唱歌」、「圖畫」等課程,為藝術教育之一環。日治時期開始有音樂會、展覽會等之舉辦,廣播、唱片業的興起,使得音樂及美術創作蓬勃發展。「歌仔戲」最晚出現於1910年代,是由「歌仔」發展出的劇種,迅速風靡全臺。「新劇」在1920年代出現,因應當時的社會與文化運動,一群受過新教育的青年以新的戲劇形態取代傳統戲劇而興起。

       電影方面,1900年在臺北「淡水館」首先放映紀錄片,開始臺灣放映電影之序幕。日治初期,劇場供戲劇及電影之用,1911年始出現純粹放映電影的劇場「芳乃亭」,至1941年,全臺專門放映電影之劇場共有28家。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為配合軍事動員,臺灣傳統戲劇、音樂等受到打壓,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為止,各種藝術活動一時成為政策宣傳的重要工具。本次展覽將館藏日治時期藝術類館藏分為「戲劇」、「電影」、「音樂與舞蹈」及「美術」等四類,介紹各領域相關人物及作品,以呈現日治時期藝術活動的發展和變遷。

映畫活動:配合展覽於六樓展場旁多媒體放映區播放相關電影,歡迎觀賞

◆〈跳舞時代〉(片長104分鐘)

2/10(三)14:00開始
3/06(六)14:00開始
3/17(三)14:00開始

活動網址:
http://www.ntl.edu.tw/ct.asp?xItem=4712&ctNode=813&mp=5

整理員:盧怡如

3/03/2010

薛力,〈中國對東盟的外交:一種建構主義的剖析〉

薛力,〈中國對東盟的外交:一種建構主義的剖析〉

文章來源:《二十一世紀》第116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9.12,頁21-29。
作者簡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員。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外交,始於1950年與越南的建交。在這六十年的外交關係中,中國的外交政策多所轉變。從原本的對立、防範,到近年來成為東盟重要的夥伴國。其中的轉折原由,即是本文作者試圖以建構主義加以探討之處,以補其認為現實主義與新自由制度主義無法解釋的限度。首先,作者說明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建構主義,在分析這六十年的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外交研究上的利弊。進而說明建構主義的概念與理論,主張透過建構主義的分析,才能點出由於中國自身身份的變遷,導致國家利益發生變化,促使外交政策與行為的轉變。其中,中國領導人的更替,或是同一領導人觀念的變化,是造成中國自身身份變遷的主要因素。接續,文中藉由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對東南亞的外交政策與行為的歷史陳述,證明其論點。如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推行「革命外交」,造成外交上的困境。鄧小平後的開放政策,轉為「外交服務於經濟」的方向,開啟中國以經濟、非武力的外交策略。即使其中的變化亦涉及東南亞國家本身的情勢、國際局勢的轉變,如早期中蘇關係的惡化、之後冷戰時期的結束等。但作者以為國際制度、國際權力結構的變化皆非中國對東南亞外交產生變化的主因。而是主要領導人的認知變化導致國家身份的變化,國家利益因此發生變化,進而才是導致外交政策的調整的主要因素。

大綱
一、 建構主義的概念與理論
二、 改革開放前中國對東南亞國家的外交
三、 改革開放後中國對東盟的外交
四、 總結

整理員:盧怡如

3/01/2010

社説:日中歴史研究 まず一歩、さらに前へ

    日中両国の有識者による初の歴史共同研究の報告書がまとまり、公表された。第二次世界大戦後の現代史部分や、論議の過程を記録した討議要旨が中国側の要請で非公開とされたのは残念だが、先の戦争の負の遺産を抱える両国が歴史に向き合い報告書をまとめ上げたことは前向きに評価したい。


 共同研究は06年10月の安倍晋三首相(当時)と胡錦濤国家主席の会談で合意したのを受け同年12月に日中各10人の有識者でスタートした。

 日中関係は小泉内閣時代、首相の靖国神社参拝によって首脳会談が開けないほど悪化した。このため、共同研究には歴史問題を学識経験者の議論にゆだねることで政治と切り離そうという狙いが込められていた。

 報告書は古代から近現代までの歴史を双方の委員が記述している。先の戦争に関しては双方に歩み寄りの努力が見られる部分がある一方、依然として認識の溝が埋まらない問題も多い。

 例えば、日中全面戦争への引き金となった盧溝橋事件について日本側論文は「最初の発砲事件は『偶発的』であり……」とし、中国側論文にも「発生は偶然性をもっているかもしれない」との記述がある。また、日本の敗戦について中国側は「歴史の転換点でもあった。日本人民は平和発展の新たな道を歩み出した」と指摘している。従来より柔軟な視点と見ることができよう。

 日中戦争については、中国側が日本の侵略を繰り返し指摘しているのに対し、日本側も「戦場となった中国に深い傷跡を残したが、原因の大半は日本側が作り出したものと言わ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している。

 一方南京虐殺事件では、犠牲者数を中国側が極東国際軍事裁判と南京国防部軍事裁判所の判決などをもとに「延べ三十余万人」としているのに対し日本側は「20万人を上限に4万人、2万人などさまざまな推計がなされている」と記述し、認識の差を示している。

 歴史認識の溝を埋める作業が困難を伴うのはもちろんだ。今回、天安門事件(1989年)などを含む戦後史部分と討議要旨が非公表とされたことがその一端を示している。「天安門事件の評価など共産党指導部の正当性を揺るがす問題に触れることを中国側が恐れた」(日本側委員)との指摘が当たっているのだろう。

 双方は新メンバーで第2期の共同研究を行うことにしている。戦後史について中国側座長の歩平・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長は「第2期の継続研究としたい」と述べている。歴史に関する共通理解を研究者だけでなく国民レベルでも深めるために、次はぜひ公表してほしい。

資料來源:毎日新聞社説

http://mainichi.jp/select/opinion/editorial/news/20100203ddm005070021000c.html
資料擷取時間:2010/02/05

資料翻譯:

  經中日兩國有識者的努力,最初的歷史共同研究報告書已整理完成,公諸於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現代史部分,以及記錄討論過程的要旨,雖然在中國的要求之下未公開為免有些遺憾。但是,抱有往日戰爭負面遺產的兩國,共同面對歷史的報告書完成一事還是值得正面評價。

  歷史共同研究是在2006年10月,在當時的安倍晉三首相與胡錦濤國家主席的會談之下達成協議,於同年的12月,以中日兩國各10人的有識者開始進行研究。

  在小泉內閣時代,由於首相至靖國神社參拜,導致兩國關係惡化,中日兩國首腦會議亦無法舉行。因此,共同研究期盼藉由有識者對於歷史問題的議論,能與政治切割。

  報告書是中日雙方的委員撰寫,由古代開始到近現代的歷史。但關於往日的戰爭歷史,雖能見到雙方一同攜手努力的部分,但是仍舊存在著認識上無法跨越的鴻溝。例如:關於引起中日全面戰爭導火線的盧溝橋事件,日本方面的論文認為「最初的發砲攻擊事件是偶發的」;中國方面的論文當中也有著「事件的發生或許具有偶然性的成分」如此的記述內容。並且,關於日本的戰敗,中國方面指出:「這也是歷史的轉捩點。日本人民踏出和平發展的嶄新道路」。可看成是比起以往較為柔軟的觀點。

  關於中日戰爭,對於中國方面指出日本的反覆侵略,日本方面也認為「在成為戰場的中國留下深刻的傷痕,必須指出有大半的原因是日本方面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在南京大屠殺事件,相對於中國方面以極東國際軍事裁判和南京國防部軍事裁判所等的判決為基準,主張犧牲人數「超過30萬人」,日本方面記錄「最多以20萬人為上限,也有4萬、2萬人等等的推算」,這顯示出雙方認識上的差異。

  當然要掩埋歷史認識的鴻溝作業是困難的。本次包含天安門事件等戰後史部分和討論要旨不公開一事,即顯示出其中困難的一面。「中國方面害怕碰觸天安門事件評價等等動搖共產黨指導正當性的問題」日本方面委員如此的指陳,正中問題核心。

  中日雙方決定以新成員進行第2期共同研究。關於戰後史的部分,中國方面主席,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長步平說:「希望能夠繼續第2期的共同研究。」為了讓歷史相關的共同理解,不僅僅限於研究者,也能深入國民階層,下次希望能夠將全部的研究結果公諸於世。

資料整理:歐秋芬

葉碧苓,〈臺北帝國大學與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之比較(19261945)〉

葉碧苓,〈臺北帝國大學與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之比較(19261945)〉

文章來源:《臺灣史研究》第十六卷第三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民國98年9月,頁87-132。

作者簡介: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亞東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在東亞歷史的洪流中,曾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與朝鮮,即使對日本的恩怨情仇夾雜於民族情緒之中,但日本的影響性亦是難以抹滅的。此文即在探討日本對兩處近代史學發展的影響;藉由兩處的比較,研究日本在殖民時代,於臺灣及朝鮮各設立的大學史學科的情形及其影響。並藉此使臺灣、朝鮮及日本對彼此有更多的「理解」,或可為「歷史和解」的一小環。文中首先說明日本本身史學科的學術發展,及政治對學術的介入;再回顧相關的文獻研究。然後由課程的沿革、師資及學生修讀情形等3個層面,分析、比較臺灣及朝鮮的史學科發展狀況。結論中指出,朝鮮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的發展成果,不僅是原有的日本師資於戰後繼續在朝鮮史學領域深耕;其亦培養為數不少的朝鮮史的朝鮮籍學者,且成果豐碩。朝鮮大學歷史系的3分科制度亦是日本殖民時代的產物。但1960年代起,包括白永瑞等主張由「東亞」的角度重新詮釋史學,朝鮮學者開始以「民族史觀」、批判「殖民地史觀」等,重新檢視朝鮮的史學研究。反觀臺灣,原有的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中,臺灣史的研究比例已偏低,戰後回國的日本學者亦未再持續研究臺灣史;該時期亦無正規培養出長期投入臺灣史的臺籍學者。後又因政治變遷,中國史研究成為主流,臺灣史的發展直至1990年代始受重視。此為臺灣與朝鮮史學發展上的一大差異。


摘要
        日本殖民統治臺灣與朝鮮之後,分別在臺灣設立臺北帝國大學、在朝鮮成立京城帝國大學,兩個殖民地大學皆設有史學科。日本大學史學科國史學、東洋史學、西洋史學三個分科的型態,移植至殖民地後產生了些微變化,殖民地臺灣的臺北帝國大學改西洋史學為「南洋史學」;殖民地朝鮮的京城帝國大學則以「朝鮮史學」取代西洋史學。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南洋史學講座曾先後開設南洋史概說、荷蘭語、西班牙語、日本與南洋各國的歷史關係、歐洲人的南洋發展、臺灣史,以及南洋史專書講讀等課程。17年間(1928-1945),先後有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箭內健次等人任教。培養學生約62名,但僅有柯設階、張樑標2名臺籍學生,惟兩人並未持續從事臺灣史、南洋史相關研究。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設有朝鮮史學2講座,曾先後開設朝鮮史學史、朝鮮歷史地理、新羅王朝史、高麗時代史、李氏朝鮮時代史,以及朝鮮史專書講讀等課程。19年間(1926-1945),先後有今西龍、小田省吾、藤田亮策、末松保和等人任教。培養學生約121名,其中朝鮮籍40名,大約占1/3,其中有多人持續從事朝鮮史相關研究,且成果豐碩。要之,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的講座設置、師資聘任、學生數皆少於京城帝國大學史學科。戰後,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留下來的荷、西時期臺灣史轉為中國史研究的附庸,南洋史研究則幾乎完全消失,臺灣大學歷史系轉以中國研究為主;反觀韓國史學則是承繼戰前3分科之遺緒,韓國史、韓中關係乃至於中國史研究量多質高。

大綱
一、 前言
二、 相關研究回顧
三、 課程研革
四、 師資
五、 學生修讀情形
六、 結論


整理員:盧怡如

2/11/2010

歷史/ 中美日半個世紀利益糾葛(節錄2010-1-31)

【大公網訊】朝鮮戰爭結束以後,美國和日本建立起了同盟關係。事實上,日本一直延續了在1947年以前就開始的民主化改革,堅持和平主義,也沒有建立大規模的軍隊。由于在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和日本少有往來,所以沒有認識到日本人是多麽堅决地與軍國主義决絕。




日本東京經濟大學教授周牧之與美國著名東亞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對談,深入探討中美日三國半個世紀的恩怨糾纏。

美日與東亞共同體




周牧之:鳩山政權的第二個外交新說法是標榜要推進東亞共同體的構建。冷戰結束之後,日本在外交和國防上對美國的從屬性不僅沒有减少,反而越演越烈。究其原因是日本與周邊國家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和解、信任和友好關係。因此日本想與美國確立對等關係,首先當然必須真正搞好與東亞各國的關係,由此就不難理解鳩山的這個東亞共同體構想。但是如何處理東亞共同體與美國的關係,即便在民主黨政權內部似乎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說法。鳩山說:該構想「沒有排除(美國)的打算」,而外相岡田克却明確表示:「現在的構想沒有包括美國在內」。你是怎麽看待這個東亞共同體構想的?



傅高義:在過去50多年里日本第一次實現了全面的政權更替。日本民主黨沒有執政經驗,他們自身的觀點還沒有達成統一。如果民主黨2010年夏天贏得參議院的選舉,幷且鞏固政權,進而推出統一的政策,那麽我們將清楚地知道他們未來的計劃。他們也會有機會重新審視當前的政策幷提出應對新時期更好的想法。



周牧之:1990年代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倡導東亞經濟共同體,最早提出東亞經濟統合。但是由于美國的反對和日本對美國的顧忌,這一倡議幷沒有得以實現。此後在東盟(ASEAN)十國加上中日韓的10+3框架下東亞的協作機制正在逐步形成。中國政府一直支持由東盟主導的東亞共同體的形成機制,而日本這一次的東亞共同體構想中加進了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其真意何在?在共同體形成的起步階段,國家越多,文化背景越複雜,困難就會越大。爲什麽放著有效的機制不去强化,反而要一下擴大十幾億人口進來?



傅高義:日本想要在亞洲扮演更重要角色的願望是可以理解的。由奧巴馬領導的美國政府現在正致力于强化美國在亞洲地區所擔當的角色,這自然包括參與重要的探討。奧巴馬政府理解新的日本政府需要時間來發展新的政策,美國有這個耐心,也理解他們需要時間。



周牧之:在中日關係最緊張的2005年,我與有志的同仁一起發起成立了「北京─東京論壇」,試圖爲改善中日關係提供一個新的平台。幾年的討論下來我有兩點感想,一是雙方都沒有人能够大膽的提出關于共同體的具體目標和步驟,這一次的鳩山東亞共同體構想也有同樣問題,就是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和時間表。第二個感想是中國的年輕人非常關心中日問題,而日本的年輕人相對比較冷淡。



2007年我們把該論壇的亞洲未來的分會搬到了北京大學的世紀大講堂,與學生們進行互動。那一天會場爆滿,學生踴躍提問,問題的質量也非常高,雙方嘉賓都因爲與中國青年進行零距離高質量討論而興奮。但是第二年當我們把討論搬到東京大學舉辦時,却發現會場稀稀拉拉的沒有多少人,提問既不踴躍也沒什麽質量。日本年輕人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日關係、亞洲的未來的這種漠不關心才真正令人擔憂。



來源:新華網

資料來源:http://www.takungpao.com/news/10/01/31/auto-1207239.htm
資料擷取時間:2010/02/12

向東亞共同體構想實現邁進---危機就是轉機 2009.02『時評』

伊藤憲一 東アジア共同体評議会議長

       現任東アジア共同体評議会議長的伊藤憲一,提出金融危機的現今,就是實現東亞共同體構想的最好時機。伊藤在二月『時評』雜誌中,發出「向東亞共同體構想實現邁進---危機就是轉機」一文。以下為其文章之摘要:


伊藤由岡倉天心提倡的「亞洲是一體」此理念發想。回顧了肇因於1997年金融危機所成立的「東協加三(中日韓)」(「ASEANプラス3」)解決金融危機所發揮的成效。相較於1990年馬來西亞馬哈地首相,提倡組成東亞經濟協議體受到美國的反對而無法成立;「東協加三(中日韓)」首腦定期的會面,可說是東亞共同體成立的始動。並且民間團體也不落政府腳步之後,開始為東亞共同體成立展開行動。

接著伊藤敘說了2003年,於北京參加「東協加三(中日韓)」會議,受到極大的感動,並且聯想到當初1887年美國成立初期費城會議(Philadelphia Convention):

現今的東亞諸國有如初期建國的美國一般,各區域擁有各區域的體制,互不相同。「東協加三(中日韓)」會議的召開,如同美國費城會議,各區域共同為成立一合眾國而努力著。


基於參加「東協加三(中日韓)」會議的經驗,深刻了解到成立東亞共同體重要性的伊藤認為,為保衛日本安全起見,確需要成立一蒐集東亞情報,進行戰略研究的團體才是。於是經過多日的奔走,在2004年5月18日成立了「東アジア共同体評議会」。成立一年後,「東アジア共同体評議会」發表了「東アジア共同体構想の現状、背景と日本の国家戦略」此一提言。而此一提言也迅速地被翻譯成中文,成為了解日本的東亞共同體論調的必讀文獻。

伊藤也談到了基於成立理念的不同,東亞共同體不應該,也無須與歐盟來進行比較,歐盟成立基於「德法不再開戰」此一理念;東亞共同體成立之初,則是基於經貿上的需求,進而追求地域上的共同一致。因此伊藤再次強調,危機就是轉機,希望本次的金融危機能更加促進東亞地區國家的合作與溝通。



關於伊藤憲一(いとう けんいち):

一橋大學法學部畢業。1960年入外務省,駐美國華府一等書記官。アジア局南東アジア第一課長,1977年退休,開設伊藤憲一事務所。Georgetown University戰略國際問題研究所東京代表,青山大學教授。1987年財団法人日本国際フォーラム理事長,2004年任東アジア共同体評議会議長。



整理翻譯:歐秋芬

資料來源:東アジア共同体評議会http://www.ceac.jp/j/pdf/090313.pdf

資料擷取時間:2010/02/12

2/10/2010

南京事件の犠牲者数、日中の主張に相違

   日中両国の有識者による「日中歴史共同研究委員会」は31日、報告書を公表した。2006年から学識者が進めてきた研究結果を盛り込んだ550ページに達する報告書は、総論に続き、古代・中世史、近現代史の部分で構成されている。近現代史には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など1945年以降の事柄は含まれなかった。


 第二次世界大戦までの近現代史では、日中戦争当時の南京事件について、日本側が「日本軍による集団的虐殺事件が発生し、強姦(ごうかん)、略奪、放火も頻発した」と認める一方で、焦点の犠牲者数に関しては「20万人を上限として、4万人、2万人などさまざまな推計がある」と主張した。これは「30万人」を主張する中国側と隔たる数字だ。

   満州事変に関しては、中国側が「侵略」と断定したのに対し、日本側は「関東軍の謀略を日本政府が(事後に)追認した」とのあいまいな評価を譲らなかった。

  東京=鮮于鉦(ソンウ・ジョン)特派員

朝鮮日報/朝鮮日報日本語版

http://www.chosunonline.com/news/20100202000027

資料擷取時間:2010/02/02

資料摘要:南京事件犧牲數 中日主張不同

  透過中日兩國有識之士成立的「日中歷史共同研究委員會」,在1月31日公告報告書。整理了2006年以來相關學者進行的研究成果,總計達550頁的報告書;接續總論,以古代,中世史,近現代史的部分構成。近現代史部分,不包含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等等1945年以後的事件。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的近現代史當中,關於日中戰爭當時的南京事件:一方面日本方面承認,發生了以日本軍為集團的虐殺事件,強姦,掠奪,縱火也經常發生。但關於受注目的犧牲者數目,日方主張以20萬人為上限,另有4萬人、2萬人等等的推算。這與中國方面主張犧牲者30萬人的數字相差甚多。

  此外,關於滿州事變,相對於中國方面認定是「侵略」行為,日本方面曖昧地表示:「日本政府事後追認了關東軍的謀略」。

2/05/2010

俄羅斯為何對“東亞共同體”三緘其口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站2009年12月29日發表喬舒亞•庫塞拉的一篇文章,題為“中國决定了西伯利亞的命運”。這個文章雖是美國人別有用心的“一厢情願”,但却也有意無意地點中了某些俄羅斯人的“穴位”。此間中國網今天登載文章《俄羅斯為何對“東亞共同體”三緘其口》指出,“既明白和其他國家共同開發自己東部地區以及一體化的必要性,同時又害怕失去這片土地”的複雜心態讓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開發問題上總顯得有些“左右為難”,這也是俄羅斯對“東亞共同體”等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組織時而諱莫如深,時而躍躍欲試的真實原因。文章詳細內容如下:


       2009年12月28日,位於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的科濟米諾港的“石油儲藏和海上出口系統”正式投入使用,俄政府總理普京專程從莫斯科飛抵科濟米諾港並親自出席系統開通儀式。在開通儀式上,普京當場按下了向油輪灌裝石油的按鈕,俄遠東地區開采的10萬噸原油立即開始注入一艘油輪,而這艘油輪幾天後將抵達中國香港,這標誌著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一期工程投入使用。

       普京在此次開通儀式上强調,這一系統投入使用對俄羅斯石油和石油運輸行業及遠東地區來說都是一個“重大事件”,而修建通往太平洋地區的石油輸出管道是能夠讓俄羅斯石油進入亞太地區新市場的“戰略性計劃”。俄專家紛紛指出,“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的投入運營不僅使俄羅斯實現了能源出口多元化、開闢亞太能源新市場的目標,該工程的建設也成為了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發展戰略的新契機。


  “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發展戰略”是梅德韋杰夫和普京最近一兩年內經常重複的一個說法。那麼,“梅普組合”為何如此重視東西利亞和遠東地區的大開發呢?


     俄羅斯在地理上是一個地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其77%的領土都位於亞洲。這片尚待開發的處女地是一個聚寶盆,這裡擁有多種儲量豐富的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原料,這是俄羅斯境內任何一個地區都無法比擬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位於亞洲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是“俄羅斯21世紀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戰略儲備”,不開發這片土地俄羅斯就難以重新强勢返回世界政治和經濟舞台。冷戰結束後,俄羅斯政府多次制定遠東發展戰略,但由於中央重視不夠、發展資金不足等諸多原因,這些發展戰略多為“紙上談兵”。而俄高層領導人口中的“遠東大開發”也只是“雷聲大、雨點小”,難逃“一推再推”的命運。一位俄羅斯學者對筆者曾悲觀地說,“歷史的經驗證明,俄羅斯只有在其歐洲部分需要新的推動力和新的經濟資源時才會認真地對待遠東的發展和建設;只有在出現掠奪的威脅時才會認真考慮遠東問題。”


  漸漸的,許多“有能耐”的當地居民紛紛從遠東地區遷到俄歐洲部分重新安頓下來,俄遠東地區人口大幅下降,經濟發展嚴重滯後,與俄中央及其他地區的經濟聯繫越來越少。曾任俄總統駐遠東地區全權代表的伊斯哈科夫不無憂慮地强調,“遠東狀况變成了對整個俄羅斯國家安全的直接威脅……我們認為它在經濟、社會、國防、信息領域內均有不同程度的危險表現。”實際上,亞太地區的蓬勃發展已使俄高層前所未有地意識到如果不重視遠東地區,任由該地區“落後下去”,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

  普京執政後,俄政府似乎開始真正重視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的開發,並制定了《遠東與貝加爾地區2025年前的發展戰略》。此外,俄羅斯還决定把2012年亞太經合組織峰會的會址放在遠東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欲以此帶動遠東地區的全面發展。今年9月,普京在會見“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成員時表示,開發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是個非常大的戰略思想,它可以讓俄羅斯成為東西方聯繫的橋梁。今年11月,梅德韋杰夫總統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還特別强調,“對於俄羅斯來講,發展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是國家最優先的發展方針”。

  正是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梅普組合”為俄東部地區的發展勾勒了美好的藍圖,籌劃了較為系統的可操作性戰略規劃。這不僅是單純的經濟發展戰略,還是包括政治、軍事等諸多戰略內涵的綜合性戰略。據筆者瞭解,俄羅斯“遠東大開發”的主要內容是:政治上增强國家的凝聚力,防止遠東地區的“去俄羅斯化”;經濟上與國際合作,促進遠東地區龍頭産業的發展,特別是能源産業的發展;軍事上加强遠東的軍事力量,保障俄亞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但俄高層很清楚,俄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的開發不可能“孤立發展”,該地區的振興不大可能離開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梅德韋杰夫11月曾表示,“俄遠東地區發展落後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勞動力缺乏、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以及生産欠發達。但俄有發展這一地區的龐大計劃,我們要與我們的鄰國一起合作來完成這一計劃。”

  分析人士指出,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相繼失去了黑海、波羅的海和里海的主要港口,這使得俄遠東地區各大港口的地位尤為重要。俄有1000多公里的海岸面向亞洲方向,亞太地區使俄有機會通過參加多邊經濟合作實現同世界經濟一體化。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為俄羅斯吸引外資提供了可能性。因此,這一地區不僅對俄遠東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而且對俄羅斯的整體振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不過,筆者發現,俄在遠東開發與亞太地區發展“戰略對接問題”上面臨著艱難的選擇:不借助亞太地區這個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最活躍的平台,俄遠東發展計劃不可能全部、快速、高效落實,而一個落後的遠東很可能是俄羅斯國家長治久安的“定時炸彈”;但這種一體化却會增强“其他國家”在俄羅斯領土上的影響力,加强俄亞洲部分與外國的聯繫而减弱該地區與俄中央的聯繫。

  “既明白和其他國家共同開發自己東部地區以及一體化的必要性,同時又害怕失去這片土地”的複雜心態讓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開發問題上總顯得有些“左右為難”。這也是俄羅斯對“東亞共同體”等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組織時而諱莫如深,時而躍躍欲試的真實原因。

資料來源:中國評論月刊網絡版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1194628&page=1

朝鮮王朝の蔵書、宮内庁で新たに確認

韓国政府、返還要請を推進


 日本の宮内庁に、これまで知られていた『朝鮮王室儀軌(ぎき)』などのほかにも、朝鮮王室と関連する2種類の重要文書が所蔵されていることが確認された。韓国政府は、違法に流出したこれら朝鮮王室主要文書の返還要請を推進している。

 文化財庁(李健茂〈イ・ゴンム〉庁長)は先月31日、「昨年、海外に流出した韓国の文化財を綿密に調査した結果、日本の宮内庁に『朝鮮王室儀軌』76種154冊など、朝鮮総督府が寄贈した79種269冊のほかにも、韓末の王室図書である“帝室図書”のうち、儒教の教典や医学・軍事関連の書籍38種375冊、歴代国王が教養を身に付けるために受けた講義(経筵=けいえん)で使用された書籍3種17冊が保管されていることが確認された」と発表した。

 「帝室図書」の印が押されている書籍は、『周易伝義大全』『家礼』など儒教関連の書物のほか、『唐書』などの歴史書、『孫子大文』『歴代将鑑博議』などの軍事書、そして『新編医学正伝』などの医学書類だ。一方、「経筵」の印が押されている書籍のうち、『通典』は高麗王室でも所蔵されていたことを示す記録が残っている。

 宮内庁が所有する韓国文化財の実態を調査したパク・サングク韓国文化遺産研究院長は、「『朝鮮王室儀軌』などは、1922年に朝鮮総督府が寄贈するという形で日本に持ち出されたが、“帝室図書”や“経筵”などの所蔵本は流出の経路がはっきりしていない。だが、個人の所蔵印が押されていることから、総督府の官吏などが密かに持ち出したものを日本側に寄贈したと見ている」と語った。

 キム・ホンドン文化財庁国際交流課長は、「今年は韓日併合100周年に当たり、外交部と協力して、『朝鮮王室儀軌』を含む違法に流出した図書をすべて返還するよう、日本政府に要請することを検討している」と語った。

 朝日新聞は31日、「朝鮮王朝の蔵書、宮内庁に存在-韓国併合後に流出か」というタイトルの記事で、こうした事実を報じた。同紙は、「宮内庁が保管している朝鮮王室の図書には、朝鮮王朝の初期のものや、韓国で国宝に指定されている医学書と同種類の書物が含まれている。『朝鮮王室儀軌』と同様、韓国側から返還を求める声が高まることが予想される」と報じた。

  韓国の国会は06年12月、宮内庁が所有する『朝鮮王室儀軌』の返還を要求する決議案を採択し、08年4月の韓日外務相会談で返還を要請した。

東京=辛貞録(シン・ジョンロク)特派員

朝鮮日報/朝鮮日報日本語版

摘要:

  除了目前為人所知的『朝鮮王室儀軌』以外,與朝鮮王室相關的2種重要文書,收藏在日本的宮內廳一事已受到確認。韓國政府正在推動,針對這些違法流出的朝鮮王室主要文書的歸還要求。

譯者註:所謂『朝鮮王室儀軌』(ちょうせんおうしつぎき)是以文章或是圖畫,記載李氏朝鮮時代國家主要行事資料的圖書總稱。

  文化財廳在1月31日表示,去年詳細調查流出海外的韓國文化財的結果,確認保管在日本宮內廳的圖書中,『朝鮮王室儀軌』76種154冊,除朝鮮總督府寄贈79種269冊以外,在韓末王室圖書帝國國書當中,儒教經典、醫學軍事相關書籍38種375冊,使用於歷代國王養成品德知識所接受經筵講義的書籍有3種17冊。

  押有「帝國圖書」一印的書籍,除『周易伝義大全』『家礼』等,與儒教相關的書以外,『唐書』等等的歷史書籍,『孫子大文』『歴代将鑑博議』等的軍事書,還有『新編醫學正傳』等等的醫學書籍。另一方面,押有「經筵」一印的書籍中的『通典』,被記載曾藏於高麗王室。

  調查了日本宮內廳中所藏的韓國文化財的パク・サングク韓国文化遺産研究院長說:「『朝鮮王室儀軌』等圖書,是1922年經由朝鮮總督府寄贈的方式被帶到日本,帝室圖書或經筵藏本流出的路徑尚不明確。但是因為印有個人收藏印,可見是當時總督府官吏秘密地帶出書籍,贈送給日本方面的。」

  キム・ホンドン文化財廳國際交流課長說:「今年正逢日韓併合一百周年,與外交部合作,目前正詳加評估要求日本政府全部歸還包含『朝鮮王室儀軌』等違法流出的圖書。」

  朝日新聞在1月31日,以「朝鮮王朝藏書藏於宮內廳──日併朝鮮後流出嗎?」為題的新聞記事,報導了朝鮮王朝書籍藏於宮內廳一事。同新聞也報導,在宮內廳保存的朝鮮王朝圖書當中,包含朝鮮王朝初期的書物,在韓國被指定為國寶的醫學書籍和同種類的書籍。與『朝鮮王室儀軌』一樣地,可以預想到韓國方面要求歸還這些圖書的聲浪很高。

  韓國國會在2006年12月,通過了要求宮內廳歸還所有的『朝鮮王室儀軌』的決議案,並且在2008年4月的韓日外務相會談要求歸還。

資料來源:
http://www.chosunonline.com/news/20100201000024

資料擷取時間:2010/02/02

2/01/2010

小澤一郎、美日關係與東亞資本主義

更新日期:2010/01/27 00:07 台灣立報社論
  日本民主黨鳩山政府將近4個月來的「脫美返亞」,從口號宣傳受美質疑,到兩國各施權謀迂迴鬥爭,在本月19日的雙方同盟50週年共同聲明、各取所需各懷鬼胎之後,情況急轉直下:日本檢調方面對於民主黨總幹事小澤一郎背後金脈問題的追查,在後者頑強抗爭之下,上週末竟發生被檢查廳約談4個半小時的事。國際媒體報導評析,連台灣的報紙都指出「美國人討厭小澤」、「背後煽風點火絕對可能」。
  民主黨鳩山首相實際上是小澤的「徒弟」,整個「脫美返亞」與疏美親華,都是小澤在背後的全盤策劃運作,以及溯自1993年他分裂自民黨的出走,甚至追憶1974年因美國洛克希德公司行賄案而黯然下台的前自民黨首相田中角榮,內幕也因這位小澤的恩師、搶在美國之前數年與北京建交而遭美之忌……這些陳年往事的脈絡,略知日、美、中三國關係史的人大都耳熟能詳。
  問題值得進一步探索之處是:同樣是金脈司法案,同樣是美國因忌日本政壇大老親華而幕後布局打擊,36年前的田中角榮案與今日尚在進行中的小澤一郎案,有何不同之處?第一個不同,當然是政黨執政情勢完全改觀:田中當年是「萬年執政」絕對親美的自民黨首相,美國只需在這個執政黨內扳倒他個人即可解決一切;現在是從多年在野黨取代自民黨翻身執政的民主黨的大老小澤「反美」,不但有日本兩黨之爭與民意轉向問題,還有小澤原本出身自民黨菁英、日本右派分裂與變革的問題。
  這兩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又牽連到小澤、鳩山執政之後,準備大力打擊日本政府中長年把持實權的官僚體系的問題──日本檢調方面之所以能被美國「背後煽風點火」,與他們自身的既得權力利害有關。而官僚體系的封建色彩,有利美國對日本政治的控制。
  1993年自民黨大分裂;小澤16年來經營與左翼聯合的民主黨去年終於勝選執政,而挾強大民意基礎要打擊日本官僚體系……這些種種,都與日本政治社會結構最近1、20年來的世代交替變化有關。這其中又牽連到日本資本主義社會成熟化、日美經貿複雜關係以及受美金融打擊「失落的10年」等等。
  小澤與田中兩種疏美親華的重大不同,就在國際經貿關係背景的現實因素上。美日關係密切的田中時代,是中共文革後期,還看不出來文革將如何結束,更不知鄧小平將如何復起掌權而推動經濟改革開放。當時日中兩國的經貿體制、社會型態、與各自的國際關係背景,有極大差異與相互隔閡;「田中問題」對美國而言十分單純,他一人下台即無其他牽連。
  36年後的今天,從兩個月前小澤親率空前龐大的6百多人訪華團,其中4百多人為日本企業人士,即可看出與田中時代的天淵差別。今天的日本經貿關係,不但中國已成為日本第一貿易伙伴,而且在國際上雙方還聯手經營「東協10加3」,並把美國排除在外。冷戰時期美國長年「供養」日本經貿、並合作壟斷東南亞的時代,已一去不返。民以食為天、國以經濟為本,國際政治之外,日本為了經貿的現實生存發展,不得不「疏美親華」,這並非小澤、鳩山兩位政壇菁英就能決定一切的事。  至於大前研一在5年前就斷言中國已是「最資本主義的國家」,固然是霧裡看花的過度興奮誇張,然而東亞模式的資本主義國際經貿體制,確實在迅速發展成熟之中,同時美歐卻是老化與衰微。日本的巨變絕非偶然,並且有強大的現實民意基礎。

資料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27/131/1zhzi.html
資料擷取時間:2010/02/01

<在日中国人のブログ>日本人はなぜ中国人より「貧乏くさい」のか?

2010年1月27日、孔子の第75代直系子孫で日中関係評論家の孔健(こう・けん)氏は、「『ケチ』な日本人と『太っ腹』な中国人」と題した記事を中国のブログサイトに発表した。以下はその概略。国民1人当たりの国内総生産(GDP)で見ると、日本人は中国人よりかなりの「金持ち」だ。ところが、普段の生活ぶりは非常にケチ。節約ばかり気にするので、貧乏くさいと感じるほどだ。日本の会社員は毎日弁当持参、小中学生の課外活動にも弁当は必須。観光地でも弁当を広げて食べている日本人を良く見掛ける。

霞が関では「合同庁舎」という名のビルにいくつもの省庁が押し込まれている。コピー機の傍らには大量の裏紙。狭い部屋に詰め込まれた大勢の職員は、わずかなスペースで書類の山に埋もれながら仕事をしている。中国は反対だ。役所や役人の公用車に真っ先にお金が使われる。役人が貧乏くさいことの方が問題だからだ。日本人は金持ちなのに、全くそうは見えない。これは一種の「病気」ではないか。先日、有名企業の社長と食事をした時のこと。社長は食べ残したものを指し、丁寧な態度で秘書に向かって「本当に申し訳ないが、食欲がないから手伝ってくれないか」と言った。これがもし中国だったら、相手への侮辱にほかならない。しかし、私は日本人のこうした節約精神を心から尊敬する。お金があっても、むやみに贅沢はしない。こうした民族性が、敗戦後の廃墟からあっと言う間に復興を果たした要因なのではないか。一方、中国はいまだに発展途上国だ。衣食もままならない人が数千人もいる。中国人は「太っ腹」も結構だが、こうした現実を十分に肝に銘じるべきだろう。(翻訳・編集/NN)●孔健(こう・けん) 孔子の直径第75代目の子孫で、孔子研究家、日中関係評論家。山東大学日本語学科を卒業し、85年に来日。96年、チャイニーズドラゴン新聞を創刊。NPO法人日中経済貿易促進協会理事長などさまざまな日中関連の機関で代表を務める。「日本人は永遠に中国人を理解できない」「日本との戦争は避けられない」など著書多数。

摘要:
  孔子的第75代直系子孫,日中關係評論家的孔健,以「小氣的日本人與慷慨的中國人」為題,發表言論於中國部落格上。孔健表示,日本人以國內生產毛額來看日本人比中國人有錢,但是生活卻是極度地實行節約。例如:日本人領薪階級每日自行帶便當上班,中小學生課外的活動也是一樣少不了便當。在觀光地區也時常可以看到打開便當吃飯的日本人。

譯者註:原作者孔健文章標題為,為何日本人很摳門中國人愛顯闊

  日本人雖然有錢,但是在生活當中卻全然看不出來,這難道不是一種病態嗎?不久前孔健與一有名公司社長同席吃飯,社長指著吃剩的東西,用謙恭和藹的態度向秘書說:「真是不好意思,因為不太有食慾,剩下的東西可以麻煩你處理一下嗎?」如果這是在中國,一定被認為是對對方的一種污辱。

譯者註:本段文章,原作者孔健部落的內容為:日本人可能有病,再富也看不出來。有一回,我跟日本的一位高利貸公司武富士的老闆吃飯,他把吃剩下的麵條,恭敬地對秘書說:實在對不起,我胃口小,你幫吃下吧!這在中國叫污辱人阿!
因為與日文新聞記事有些微不同,特引出部落格原文,敬請讀者參考。

  但是作者從打從心裡尊崇日本人這樣子的儉約精神,雖然有錢,但是卻不盲目地奢侈浪費。這樣的民族性,就是日本人在極短的時間裡從戰敗的廢墟當中完成重建的重要因素,不是嗎?另一方面,中國依舊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吃不飽穿不暖的尚有數千人在中國人慷慨固然是很好,但是還是要深刻地正視這樣的現實問題。

譯者註:本段日文新聞記事中,說明中國依舊是一發展中國家,吃不飽穿不暖的尚有數千人在。譯者參照原作者孔健部落格原文後,發現有誤,應為:吃不飽穿不暖的尚有數千萬人在。

  

資料來源: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00130-00000003-rcdc-cn
資料擷取時間:2010/01/30

孔健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ba6b10100h81m.html

黄海上に航海禁止区域=ミサイル発射の可能性も-北朝鮮

1月26日17時14分配信 時事通信

 【ソウル時事】韓国軍関係者は26日、韓国が黄海上の軍事境界線と位置付ける北方限界線(NLL)の韓国側海域を、北朝鮮が航海禁止区域に設定したと明らかにした。冬季訓練や短距離ミサイル発射などを行う可能性があり、韓国軍は北朝鮮の意図を分析している。 北朝鮮が航海禁止区域に設定したのはNLLの韓国側にある白※島(※=令の右に羽)の付近2カ所。設定期間は25日から3月29日まで。北朝鮮はNLLを否定する立場を取っており、この周辺では昨年11月に韓国と北朝鮮の艦艇による銃撃戦が起きた。 北朝鮮は先月21日、軍の声明で自らが定める海上軍事境界線の水域を「平時海上射撃区域」とすると発表。また、北朝鮮は最近、韓国の金泰栄国防相が北朝鮮に対する先制攻撃の可能性に言及したことなどに強く反発する声明を出し、軍事行動を取ると主張している。

摘要:
  北韓將南韓海上軍事界線與北方停戰線的南韓側海域,設定為航海禁止區域。南韓方面,分析此舉顯示北韓在其海域進行冬季訓練和短距離飛彈試射有相當的可能性。而北韓採取否定北方停戰線的立場,促使其於上個月21日發表聲明,將海上界線的水域視為平時海上射擊區域。又,北韓對南韓金泰榮國防部長提出可能對北韓採取先發制人攻擊一事提出強烈反對的聲明,並主張將採取軍事行動以應之。

資料來源
http://headlines.yahoo.co.jp/hl?a=20100126-00000107-jij-int
資料擷取時間:2010/01/26